“云釘一體”的落地,意味著阿里云形成了從基礎設施到應用平臺的完整閉環。“
不久之后,大家就會看到市場為剛剛誕生的大釘釘事業部鼓掌。
9月27日,阿里公布了新一輪的戰略部署:將釘釘升級為大釘釘事業部,與阿里云全面融合,并整合集團所有相關力量,確保”云釘一體“戰略全面落地。
不久前云棲大會上,阿里云智能總裁張建鋒宣布,阿里云升級至2.0時代,在原有的飛天云平臺基礎上,打造一個數字原生操作系統,”云釘一體“和”云端一體“就是這個操作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
大部分人依舊認為釘釘是個辦公平臺,而阿里云將其定位為一個全新的企業應用開發平臺,讓不懂技術的企業也能通過拖拉拽的模式開發應用,并催生一個繁榮的企業應用生態,讓云能普及到更多企業。
從產業層面看來,這是中國企業應用市場上第一次出現一個標準化的規模平臺。釘釘提供了企業搭建應用所需的基礎組件,解決了易用性問題;同時,云釘的規模疊加,這個覆蓋超過3億用戶、1500萬組織的平臺,具備了定義下一代應用市場的規模。
這是近年來企業服務市場上少見的創新。而阿里巴巴新一輪的加碼更加指向了這個終極目標,這一整合為”云釘一體“提供了所需的所有力量,而其影響必將不僅限于阿里云和釘釘本身。
1
規模化、易用化的企業應用平臺
”云釘一體“的目的是什么?最直觀的理解方式是,原來的云就是一個通用的”超級計算機“,一根網線聯向云端,就能獲得超級算力;”云釘一體“就是通過釘釘聯向所有企業,不單提供超級算力,更是通過釘釘提供一個全新的企業應用開發平臺,讓應用開發更容易。
張建鋒曾經舉例說,阿里在釘釘上有超過1500個應用,在手機上用釘釘就能管理阿里巴巴,依靠的就是這些長在釘釘上的應用,深刻改變了企業的運作方式,打通云端形成貫穿企業的統一平臺。
在阿里云的構想中,無論是否具備阿里巴巴的技術能力,用手機管理一個企業、用手機管理一座城市都不是難事。在公眾并不熟悉的釘釘應用中心,企業可以獲得大部分通用的應用功能,例如文檔、會議、考勤等,不需開發、直接獲得。
而一些簡單的應用開發,企業開發者可以在平臺上點點鼠標,通過拖拉拽的方式解決。再進一步,復雜應用的開發可以通過應用市場上的軟件服務商解決。這也是近年來少見的一個風口,過去一年有的軟件服務商在這個平臺上的營收增長了近8倍,實屬罕見。
數據顯示,中國有超過4300萬中小企業,但99%沒有實現信息化。中國企業級應用市場也一直處于初期階段,從未出現過Salesforce這樣的巨頭玩家。釘釘是近年來少見的一個現象級應用,無論懂不懂技術,裝上釘釘就能解決基礎的在線化和移動化。
更進一步,企業要解決更深一層的應用開發的問題,從而實現數字化,就需要云釘合體,向下連接云基礎設施,向上承接企業應用,改變云的使用方式、應用的開發方式。同時,基于云和釘釘的規模疊加,吸引足夠多的生態伙伴,為企業提供豐富的應用。
類比一下,作為一個用戶量眾多、標準統一且分發方式明確的應用商店,App Store為個人移動應用的爆發提供最合適的環境。”云釘一體“或許就具備了App Store一樣的條件,能夠孕育一個企業應用的大爆發。
2
一種全新的云計算形態
企業應用的爆發,本質上,是云的大規模普及。
云計算已經誕生了十余年,大多數熟悉行業的人都能指出這一新型技術的發展路徑。在起初幾年,使用云計算的大多是互聯網公司,他們需求簡單,使用IaaS這樣的基礎資源即可;而在最近數年中,隨著云計算的使用者向更多傳統企業和普通用戶拓展,需求也隨之增加,這些新用戶需要的是更豐富、一站式的解決方案。
最好的方式,是在云資源的基礎上,為企業提供”數字化解決方案“,讓他們能夠借助云計算改造業務,降本增效。
與之相對,云計算的頭部廠商也紛紛給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例如,微軟將云Azure與SaaS化的辦公軟件Office整合,結合IaaS和SaaS,將Office的企業客戶優勢引入云計算服務。這一戰略得到資本市場高度認可,在云戰略實施后,微軟兩年內市值翻倍,已高達1.5萬億美元。谷歌也給出過類似方案,將云與G Suite結合,同樣獲得了市場認可。
”云釘一體“是中國市場第一個被提出的類似戰略,而且,比微軟和谷歌更進一步,這不僅是”云+辦公軟件“,而是”云+新型操作系統“。
兩者的區別在于,前者只能解決企業的”云辦公“需求;后者可以促進企業應用的爆發,在滿足辦公需求的基礎上,提供更多標準化產品,滿足企業在營銷、業務、生產制造等各個環節的運營需求,這些問題一旦被解決,企業大規模上云的時代必將快速到來。
曾有從業者認為,由于傳統企業對于云的需求各不相同,需要”一對一定制方案“,導致業務進展慢,放緩了云計算行業的發展。
由此看來,”云釘一體“將是這一現象的破局者。對于整個行業,這樣的變化都意義深遠。
而對于阿里云來說,”云釘一體“的落地,也意味著這家從自研云基礎設施起步的公司,形成了從基礎設施到應用平臺的完整閉環,一盤棋局,終于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