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美國兩黨議員提出多項與芯片相關的法案,計劃耗資數百億美元的巨額補貼,推動本國芯片產業發展,其原因是擔憂中國崛起。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6月底,多位美國兩黨議員共同提出《2020美國晶圓代工法案(AFA)》,法案中提到美國政府向各州芯片制造業、國防芯片制造業投入共計250億美元的資金,對于半導體工廠和研究設施等,聯邦政府最多可提供每間30億美元的補貼。此外,聯邦政府還可能建立150億美元規模的基金,用10年時間展開投資。《日本經濟新聞》分析認為,美國政府希望通過對國內半導體產業的巨額補貼,推動半導體供應鏈回流美國,英特爾、AMD等企業將借此進一步提升技術水平,以幫助推動美國半導體產業發展。
據OFweek電子工程網了解,不管是AMD還是英特爾,都是最近在華為禁令事件中鬧得沸沸揚揚的對象。一邊禁止它們跟華為做生意,一面計劃下發巨額補貼幫助企業,這莫不是美國“恩威并施”的好手段?
在今年9月15日,美國對華為的禁令正式生效。臺積電、高通、三星、SK海力士、美光等主要半導體廠商將不再供應芯片給華為,除非通過申請許可證。盡管都知道將許可證拿到手的難度不小,但任誰也舍不得華為這個大客戶,都在持續向美國政府發出申請。率先傳出拿到禁令許可的是AMD,AMD高級副總裁、數據中心及嵌入式部門業務總經理福雷斯特·諾羅德親自在德銀虛擬技術大會上表示,AMD已經獲得向其美國“實體清單”中某些公司銷售其產品的許可證,不會因為美國對華限制而對AMD業務產生重大影響,雖然沒有明著提及“華為”,但是既然說到不會影響其在華業務,想必大家也猜到了是什么原因。
緊隨其后的是英特爾,有國內媒體21日報道稱,英特爾已獲得向華為供貨許可。隨后該消息獲得英特爾方面證實。此外,有供應鏈公司人士21日晚間透露,英特爾方面向該公司表示已經獲得向華為供貨許可,因此該供應鏈公司已在繼續推進華為筆記本項目。據稱,英特爾是最早一批拿到許可的。總之這些消息對華為來說都不錯,至少華為筆記本業務得以繼續維持下去。當然,這不代表華為可以將希望全部寄托在國外芯片廠商身上,未來的發展計劃還是尋求國產替代方案為主。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美國政府之所以會允諾這些原本跟華為有半導體業務往來的企業恢復交易,甚至還要在后續給他們巨額補貼,也跟美國國內半導體產業的擔憂息息相關。
(圖片源自OFweek維科網)
根據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IA)的統計,自美國政府開始宣布對華半導體制裁的行徑開始,到現在美國相關半導體企業的損失超過了17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17億元)。
作為美國將近95%的半導體產業的代表,同樣對美國政府一直以來的種種行徑感到不滿。據悉,美國近段時間實行的種種“錯誤”措施,已經導致了該國相關企業損失了17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17億元)。
據SIA表示,美國此番錯誤舉措簡直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波士頓咨詢統計顯示,目前中國大陸半導體產能在全球產能中的份額已達15%,到2030年中國芯片產能將高居全球首位,占全球總產能的28%,而美國先進芯片廠在10年內的設廠和運營成本比中國臺灣、韓國或新加坡高30%,比中國大陸高37%至50%,SIA主席兼首席執行官John Neuffer用這么一句話來形容美國政府的行為“對商用芯片銷售加以廣泛限制將給美國半導體行業帶來嚴重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