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英特爾是美國半導體制造業最后的榮光,這家經歷半個世紀的半導體巨頭,曾創造出無數個全球第一。
· 1971年的第一款微處理器,徹底改變了整個世界;
· 1974年的8080處理器,造成電腦史上第一次缺貨;
· 1985年的32位處理器,是全球第一款可以執行多任務的處理器;
· 2009年的Core i3,不僅是全球第一款使用32nm工藝的芯片,還是全球首款CPU+GPU封裝而成的CPU;
……
但,近來這個PC界的一方霸主卻屢遭不順,先進制程跟不上,又遭到AMD的強勢突圍,尤其是最近英特爾發布Q3財報之后,由于業績未達預期,股價暴跌超11%,市值蒸發了1500億,相當于一個韋爾股份(韋爾股份莫名躺槍)。
01
惹不起的投資人
在先進工藝上,英特爾此前一直領先于臺積電和三星,直到10nm遭遇瓶頸,再回首,已被后兩家甩在身后,并且市值一度被三星超越,痛失全球第一大芯片制造商寶座。
近期英特爾好像想通了,不僅將自己在大連的存儲工廠賣給了SK海力士,還傳出可能會將芯片制造外包。
英特爾CEO鮑勃·斯旺在最近的電話會議中透露,由于公司的7nm一再延遲,所以會考慮將一些基于領先工藝技術的組件外包給第三方代工廠,目前還未決定會選擇哪家企業代工,最終的方案將會在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公布。
英特爾之所以如此著急將芯片制造外包給第三方,一方面是來自于AMD等競爭對手的壓力,另一方面,則是來自投資人的壓力。
眾所周知,在美國制造業金融化的大背景下,半導體代工自然也要利潤至上,要對投資人負責,盡可能利潤最大化,但如今受困于7nm的延遲,英特爾的芯片代工已經成為整個企業的“拖油瓶”。
在今年7月,英特爾宣布7nm工藝將推遲6個月,這個消息不僅導致股價暴跌16%,還惹怒了投資人,一度面臨被投資人起訴的風險。
02
臺積電or三星?
從最近英特爾的一系列動作來看,無疑是在為自己減負。對于外界來說,英特爾選擇臺積電還是三星則成為最大的謎。
此前,有消息傳出英特爾會將7nm外包給臺積電生產,直到自身的7nm制程能夠成熟量產。
根據機構的預計,如果臺積電拿下英特爾75%的訂單,將每年增加100億美元的營收,但問題在于臺積電是否感興趣為英特爾代工。
由于臺積電的7nm本身已經處于滿載狀態,AMD、NVIDIA、高通等都在排單,除非再次進行擴產,但擴產需要時間,英特爾本身尋求第三方代工只是權宜之計,最終還是要回歸自己7nm的,所以為英特爾代工則顯得沒那么具有誘惑力。
反觀三星,似乎更愿意為英特爾代工。
本身在客戶和訂單方面三星就和臺積電相差甚遠,近期又傳出高通和NVIDIA要轉單臺積電,這無疑讓三星更加焦慮。如果此時能拿下英特爾的訂單,這種局面將得到大幅度緩解,對于英特爾來說,三星的晶圓價格更便宜,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事實上,英特爾似乎也確實對三星情有獨鐘,去年四月,英特爾首席架構師拉賈·科杜里(Raja Koduri)曾經訪問三星在韓國的器興工廠,近期他又首次為三星站臺,參加10月28日三星舉辦的高級制造論壇活動。
對此,外界猜測兩家企業很可能合作。
03
半導體制造:西邊不亮東邊亮
美國制造業空心化已經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英特爾算是美國半導體制造業的最后一道榮光。
由于在過去的幾十年時間里,美國金融市場快速發展,導致上市企業過度追求利潤,不得不放棄一些重資產的產業,制造業發展越來越畸形化。企業回購股票,大肆派發紅包、拉升股價、討好股東和華爾街資本,而原本的核心制造業能外包出去的則都外包出去,制造業也開始減負前進。
近些年來,美國的不少IDM公司已經開始將芯片外包給晶圓代工廠,比如AMD將芯片制造分離出來,成立了格芯,格芯后來又被出售給了中東土豪;博通170億美元收購賽門鐵克轉型企業安全軟件業務,隨后又傳出消息打算將其無線芯片業務出售;TI雖然在模擬芯片上靠其自家的工廠生產,但很多邏輯和嵌入式IC生產外包給代工廠。
另外高通、博通、英偉達、AMD、賽靈思,包括蘋果自研的手機AP,大都交由亞洲的晶圓代工廠,特別是臺積電生產。
全球半導體觀察統計了過去20年間,部分半導體企業在美國的關廠情況,其中英特爾從2007年開始關閉了3座工廠,德州儀器也在10年內關閉了3座工廠,這些工廠全部位于美國本土。
德州儀器在3月初還表示,未來5年內,將關閉兩座6寸晶圓廠,并且ADI也預計將在一兩年內關閉一座美國工廠。
總體而言,美國半導體現在面臨的局面是,一方面追求金融化,導致人才流失轉向華爾街,半導體產業人才供給乏力;另一方面,原來的制造業過度追求利潤和回報率,導致企業開始轉型輕資產,大量生產制造甚至設計環節外包,美國半導體制造正在向著一種不可逆的方向行進。
在半導體代工產業,美國本身還有英特爾這個帝國英雄,無奈英特爾卡在關鍵節點太久,投資人都快失去耐心,所以對英特爾來說,暫時選擇第三方代工再合適不過。
但值得警惕的是,隨著摩爾定律的逼近,英特爾若再想往更先進的制程上逼近,要付出的人力財力則呈幾何倍數增加,這點從臺積電的發展歷程就可以看出。
目前看來臺積電在5nm、7nm先進制程上的成功,靠的是大半個半導體產業的哺育,蘋果、華為、高通、英偉達等一眾大客戶的共同努力,才保證臺積電有足夠的盈利能力去繼續搞研發。
半導體代工產業總是強者恒強、贏家通吃,對于英特爾來說,想要在7nm甚至5nm有所建樹,意味著要付出更大的人力財力,這無疑增加了更大的風險性,股東是否愿意繼續投資更先進的制程,需要畫一個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