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互聯網發展報告2020》指出,數字經濟可能成為對沖疫情沖擊、重塑經濟體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的關鍵力量。藍皮書連續四年發布世界和中國互聯網發展指數指標體系,力圖科學、準確、系統地呈現世界各國以及中國各省區市互聯網發展的情況。
新京報訊 從2017年起每年向全球發布的世界互聯網大會藍皮書,受到廣泛關注。世界互聯網大會·互聯網發展論壇昨日在浙江烏鎮開幕,大會藍皮書——《世界互聯網發展報告2020》《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0》同日正式發布。
疫情加速全球經濟向數字化過渡
兩本藍皮書由中國網絡空間研究院編撰,集中展示了2020年國內外互聯網發展的新理念、新實踐、新態勢、新進展,內容涵蓋信息基礎設施、網絡信息技術、數字經濟、數字政府和電子政務、網絡媒體建設、網絡安全、網絡空間法治建設、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等領域。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互聯網發展帶來了深遠影響,兩本藍皮書也對此進行了闡述。《世界互聯網發展報告2020》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加速全球經濟向數字化過渡,數字經濟可能成為對沖疫情沖擊、重塑經濟體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的關鍵力量。
《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0》提到,疫情下中國互聯網發展作用凸顯。互聯網的不斷創新發展,在抗疫中賦智賦能,在遠程醫療、在線教育、共享平臺、協同辦公、跨境電商等服務中廣泛應用。
北京、廣東、上海互聯網發展居全國前三
藍皮書連續四年發布世界和中國互聯網發展指數指標體系,力圖科學、準確、系統地呈現世界各國以及中國各省區市互聯網發展的情況。
其中,世界互聯網發展指數指標體系由6個一級指標、17個二級指標和33個三級指標構成。評價范圍選取了48個國家和地區。從本次評估結果看,美國和中國的互聯網發展依然領先其他國家,歐洲各國的互聯網實力強勁且較為均衡,拉丁美洲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互聯網發展進步顯著,其中,美國、中國、德國、英國、新加坡綜合排名前五位。
中國互聯網發展指數指標體系涵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創新能力等6個大方面的評估內容。結果顯示,綜合排名前10位分別是北京、廣東、上海、江蘇、浙江、山東、四川、福建、天津、重慶。
解讀1
網絡直播、在線教育等成經濟新增長點
藍皮書顯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我國網絡內容產業快速發展。
中國網絡空間研究院信息化研究所所長鄒瀟湘表示,網絡視頻、網絡直播、網絡娛樂、網絡游戲、網絡音樂以及在線教育、在線辦公等快速發展,成為我國經濟新的增長點。
據他介紹,過去一年,中國網絡文化服務規模不斷擴大,網絡文化服務產品更加新鮮多元。截至2020年3月,中國網絡文學用戶規模達4.55億人;網絡音樂用戶規模達6.35億人;截至2020年6月,中國網絡視頻(含短視頻)用戶規模達8.88億人;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5.62億人;網絡游戲用戶規模達5.40億人。
他以在線教育為例說,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春季學期全國大中小學開學推遲,2.65億在校生普遍轉向線上課程,在線上課總人數實現飛躍。截至2020年6月,我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3.81億,占全體網民整體的40.5%。
解讀2
數字經濟成為推動經濟復蘇的重要方向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圍內暴發與蔓延。在這樣的特殊背景下,今年全球互聯網發展有哪些新特點、新趨勢?中國網絡空間研究院院長夏學平認為,與往年相比,今年全球互聯網發展有五大趨勢。
首先,各國加大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全球5G網絡建設持續推進;其次,發展數字經濟成為世界各國發展經濟、推動經濟復蘇的重要方向;再次互聯網媒體發展更加多元,網絡文化更加豐富,網絡內容治理愈發受到重視;各國持續加強網絡安全防護能力,中國提出《全球數據安全倡議》,倡議共同維護數據安全;最后,互聯網助力世界各國交流與合作,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理念得到廣泛認同。
他同時提醒,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期間,網上虛假信息與惡意信息大量增長,數據和個人隱私安全令人擔憂;信息技術迭代發展中衍生新的治理難題,網絡空間軍事化態勢愈發明顯,給互聯網國際治理帶來更多挑戰。
在他看來,面對諸多問題挑戰,互聯網發展進入變革期。互聯網相關產業迎來新發展機遇;網絡信息內容生產和分發方式將更加多樣精細。
同時,各國數字化發展的不均衡可能進一步拉大世界數字鴻溝,全球共享數字化優勢的需求更加緊迫。
■ 對話
中國網絡空間研究院副院長李欲曉:
疫情給互聯網帶來重大改變
新京報:這次疫情給中國互聯網發展帶來了哪些重大改變?
李欲曉:首先,互聯網和經濟、社會全方位的滲透融合已經是不可逆的狀態。
其次,疫情當中客觀上讓非疫情狀態下不會使用的應用得到廣泛應用,包括大數據、云計算,實際上給這些新技術的普及應用帶來了機會,這種普及和應用有機會讓互聯網發展“上臺階”。
另外,數字經濟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內生產總值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占GDP比重達36.2%,較前年的34.8%提升了1.4個百分點,未來數字經濟一定會發揮更大作用。
新京報: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面對這些新變化,中國互聯網發展建設進程如何?是否受到影響?
李欲曉:中國不斷加快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全國已建成5G基站超過48萬個。
網絡信息技術自主可控技術能力逐步增強,5G、操作系統等技術取得突破,人工智能專利申請數量首次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規模不斷擴大,數字經濟的總量規模和增長速度位居世界前列,規模為35.8萬億元。信息惠民數字化智能化不斷提升,網絡扶貧成效顯著,“健康碼”、“通信大數據行程卡”等政務服務助力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性成果。
新京報:今年“雙十一”前夕,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征求意見稿)》,為什么此時出臺這樣一部指南?
李欲曉:現在互聯網已經變成經濟社會的組成部分和重要基礎設施,與之相應,對互聯網相關的社會治理進程也在逐漸深化。
當前企業、平臺、信息服務提供者的作用越來越大,例如平臺匯集的數據越來越多,他們承擔了更多的社會責任。我始終認為,互聯網服務業者擁有的數據資源數量和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是成正比的。
形成更好的協同,這也是國家和社會面對網絡空間逐步成熟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