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得到消息,蘋果公司將棄用Intel芯片而自研Mac電腦處理器芯片。這一事件在業界引發了很大的震動,并且也引發了業界諸多討論。那么蘋果自研cpu,對我國的芯片設計產業有什么影響或者警示呢?
首先我們從整個芯片產業鏈組織方式來看,蘋果自研芯片就相當于整機企業直接參與IC設計、制造、封裝、測試的產業鏈中。在這種發展趨勢之下,甚至就會改變原有的芯片產業工作思想“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在未來,當整機企業的技術發展足夠之下,很有可能全部的整機大廠全部都自研芯片。像國內的華為、中興都是在十多年前就開始布局自研芯片,在無數科研人員經過無數個日日夜夜的鉆研之下才有了今天的麒麟芯片、交換機芯片等等。整機大廠自研芯片將成為一個大趨勢,我認為這理由有兩個。
第一,當今國際背景逆全球化。
毫無疑問,目前中國產業形勢空前嚴峻,中美關系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系,甚至是沒有“底線”的。在逆全球化中,很難由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企業串聯起來的芯片產業供應鏈、迭代升級鏈是十分脆弱的,很容易斷裂。這就導致全球的產業鏈和供應鏈極其不穩定,企業不得不依靠自己的技術進行迭代升級,依靠自己的技術對自己的產品生態圈有一個閉環的服務。
第二,整機企業的內部競爭壓力。
整機企業內部競爭巨大,往往需要不斷優化自己產品的生態系統來滿足不斷提高的用戶需求,從而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所以類似蘋果公司的整機企業在參與整個芯片設計流程中,就可以把多個平臺處理器統一到ARM架構上。有以下幾點好處。第一:Mac、iPhone、iPad等產品將更容易統一應用程序生態。無論是開發者或者消費者,一致性的系統體驗感覺都會更好。第二,自研處理器可以更好地控制產品性能、用戶體驗和產品成本,這將給蘋果帶來更大的競爭優勢。第三,可以與競爭對手區分開,切斷對外來處理器芯片的依賴,自主掌控產品迭代升級的節奏。
那么當整機大廠自研芯片成為大潮流之后,單純的IC設計公司發展空間將被逐步蠶食。
從歷史角度來看,半導體設備公司的興起與成長緊隨全球芯片制造中心而遷移。從70-80年代芯片制造中心在美國,遷移到80-90年代的日本,再到90年代后期的中國臺灣、韓國。未來10年,中國將成為全球半導體芯片制造的中心。并且由于半導體制造技術的日趨成熟,在這波興起的中國芯片制造潮流中,只有擁有革命性、顛覆性技術的公司才有可能成為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上升起的中國明星。
也就是說在將來只有那些整機大廠相配套的IC設計公司,例如華為的海思,比亞迪的比亞迪微電子等公司以及那些擁有核心技術、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發明專利的公司,例如紫光展銳才能在未來大趨勢的環境下更好的發展下去。而單純的設計公司,只是用著別人的技術、工具來設計芯片,那么這種公司的發展空間極其有限。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各企業都會堅持創新是第一生產力的理念,在技術競爭如此巨大的情況之下,整機企業更會大步向前的發展,又何來空間留給單純的IC設計公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