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是世界上最難掌握的核心技術之一,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的重要標準之一。我國能做成“兩彈一星”,但是多次扶持的IC產業卻和世界先進水平不斷拉大。
歷史滾滾向前,很多事情都隨人掩入黃土,但是教訓不能忘記。華為今天的局面,原本可以避免的。中國本來可以掌握芯片的主動權,至少也能不被美國卡住脖子。這樣的機會誕生了兩次,可惜我們錯失了。
早在50年代,中國科技界就看到了半導體的發展趨勢。1956年,在周總理的親自領導下,我國制訂了十二年科技發展遠景規劃,將半導體列為當時四大科研重點之一,地位與原子彈并列。老一輩的科技先驅,比如黃昆、王守武、謝希德都是半導體方面的領軍人物。
經過幾年努力,我們成功研制了單晶硅,一切都向著最好的方向發展??墒蔷驮陉P鍵時刻文革爆發了,計劃經濟下產生的國有IC企業,難以適應高風險、高投入、高競爭的IC行業特有的快速發展,腳步慢了下來。
第二次是在世紀之初。1996年3月,國家對建設大規模集成電路芯片生產線的項目正式批復立項,這就是名震一時的“909工程”。圍繞“909工程”,上海虹日國際、上海華虹國際、北京華虹集成電路設計公司等相繼成立。
如果按照這種步伐走下去,中國的芯片產業將慢慢追上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 遺憾的是,又一個巨變來了。2003年8月12日,國務院《關于促進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的通知》(簡稱“18號文”)獲準通過。
這是中國經濟史上第一次明確把房地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意味著中國在資源配置方面的政策發生了方向性的改變。房地產熱從此拉開序幕,大量資金不斷從制造業抽離出來流入熱火朝天的炒地炒樓炒房熱中……最有活力的民間資本漸漸離開了這個領域。
在這之前的芯片熱、半導體熱、集成電路熱降到了冰點,再也沒有人關注了,一種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思路開始占據統治地位。包括中芯國際在內的國產芯片,大部分都采用了美國技術,也就是說華為斷供,中國芯都救不了它。這才是最要命的!
中國芯兩次錯失機遇給了我們什么啟示? 有些東西,錯過了最好的機會,今后就得花十倍、百倍的成本補回來。雷軍說過,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華為今天的困局,中國芯今天的捉襟見肘,完全是因為當年選了一條“造不如買,買不如租”路子。
今天,對于中國芯片產業而言,“去美化”已經是勢在必行的事情,所有用到美國技術或設備的廠商都不應該再抱有一絲僥幸心理。我們看到,美國封殺給了我們一個機會,那就是沒有選擇就是最好的選擇,必須舉國之力發展芯片產業!
因為如果沒有芯片,5G、物聯網、數字貨幣、人工智能……一切都免談。 近年來,行業人士一直宣傳和呼吁芯片產業的重要性,但效果不佳。一些人對芯片產業沒有感覺,原因是花錢多、太難搞、規模不大,而且認為這是發展了60多年的舊東西,不如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概念又新,規模又大。
但是他們不明白,這些產業的支撐根基卻是在芯片產業!美國打壓中興和華為,讓我國民眾驚醒,認識到了芯片產業的重要性。
芯片行業的確是一個龐大又燒錢的行業,但事實是,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企業是獨立去搞定這龐大的產業鏈的,協同合作,共同發展是未來這個行業快速發展的必經之路。
開放共享,協同攻堅
半導體制造在半導體產業鏈里具有卡口地位.制造是產業鏈里的核心環節。近年來,受益于國家政策及產業基金對行業持續的大力度扶持,晶圓廠國內建廠潮持續拉動,國內半導體產業的核心設備及材料企業成長迅速。
設備方面,在硅單晶爐、刻蝕機 、封裝設備、測試設備、清洗設備等壁壘相對低的領域,國產設備已達到或接近國外先進水平,且成本優勢明顯。材料領域以安集科技、滬硅產業為代表的的半導體材料龍頭廠商已經在所處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打破了國外壟斷。
隨著中國芯片制造及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本土產業鏈逐步完善。 最近隨著美中貿易摩擦的加劇,政府表示要在2025年達到70%的芯片自給率,半導體國產化的趨勢比以往更加加速。
芯片產業鏈是一個巨大的產業,不是一兩家企業能完成的,產業鏈企業必須要明白協同攻關的重要性,只有全產業鏈持續加大研發投入,保持協同發展,才能盡快實現實現集成電路制造的“自主可控”,我們的科技產業才能不受制于人、在國際多變的形勢中掌握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