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利益最大化的 “中美共同體” 在 2020 年正式成為歷史名詞。
有人為之惋惜,也有人認為這是歷史的必然。因為中國崛起的力量讓中美雙方無可避免地陷入 “修昔底德陷阱” 困境;中美科技供應鏈也被迫要面對 “去美化” 與 “去中化” 的最新課題。
對科技企業而言,這場科技冷戰 “很痛”。從美國對華為的逐步到全面封鎖、TikTok 被迫出售,一直到近期中芯國際先被列入 “出口管制關注名單”,后又進入美國防部的 “企業清單”。
不難看出,特朗普尋求連任失敗后,近期密集祭出一連串對中政策是意圖在明年 1 月 20 日交接給拜登前,使盡全力 “挖坑” 留給拜登來 “善后” 。
業界甚至傳出,明年 1 月 10 日在特朗普下臺前 10 天,還有臨別秋波的 “最后大禮” 要送出。
整體來看,特朗普執政這四年來的各種舉措,即使他這次未能連任,也讓中美關系在短期內是回不去了。
日前,特朗普在敗選后,仍是對于打擊中國科技企業不松手,持續把中芯國際列入美國國防部的管制清單中,目前影響范圍是美國人士將被限制對中芯國際所發行的有價證券及其相關的衍生品進行交易。
在采購設備和原物料方面,延續之前美國商務部的美國出口管制條例,需要以事前申請出口許可證的方式才能向中芯國際繼續供貨。
中芯國際聯席首席執行官趙海軍對問芯Voice 指出,公司業務真的與軍方沒有關系,做生意也一項規規矩矩,不明白美方為什么一口咬定公司有涉軍業務。
中芯國際公開澄清,此事對公司運營沒有重大影響,且公司一直堅持合法合規經營,并遵守經營地的相關法律法規,美國國防部的決定反映了對公司業務與技術最終用途的根本誤解。
專業人士則是分析,目前中芯國際受到的限制主要是未來擴產需要的機臺設備采購方面必須事前申請許可證,但前景依舊不容樂觀。
即使美方拿不出證據佐證,沒有進一步行動,但也不打算積極主動解決此問題,就會一直拖著,形成中芯國際要跟美國采購什么,都要提出申請,這對中芯很傷。
因為在拜登上臺之后,可能會先冷處理對中國的議題,在拜登心中優先需要處理的議題會是新冠疫情、改善與歐洲盟友關系等。
在這樣的情況下,綁在華為、中芯國際脖子上的禁令雖然不再近一步施力,暫時沒有性命之憂,但可能會繼續再被綁著擱置一陣子,也是折磨。
尤其,這樣的狀況不利于中芯國際要在 7nm 以下的高端制程突破。
另一個焦點是,就在美國防部宣布對中芯國際最新禁令后幾天,中芯國際立刻宣布與大基金二期、北京亦莊宣布成立合資公司,主導者是中芯國際占 51% 股份,目標是建立每月 10 萬片的 12 寸晶圓產能。
由于美禁令和大投資案時間相近,讓人聯想是否有任何宣示之意?
其實,該計劃基本上是根據中芯國際此前與北京開發區管委會訂立的合作框架文件,而現在則是引入新股東大基金二期,算是原本預定的目標,只是很 “巧合” 與禁令的宣布就在前后幾天。
半導體業界大佬對問芯 Voice 分析,中芯國際如期宣布北京亦莊的投資案,其實也有安撫客戶的隱性作用,表示政府持續大力支持、中芯國際擴產步伐不變等。
未來蓋廠房至少也要 10 個月時間,這當中會發生什么變化誰也不知道,先以時間來換去空間,未來再見招拆招。況且,如果因為美國打壓就什么事也不敢做,那未來面臨的風險可能更大。
● 華為的命運,中芯的際遇
中芯國際的際遇令人憐惜,而華為的命運更讓人悲泣。
近期,華為將榮耀品牌獨立的舉措,也非常值得觀察與深思。
華為在 2020 年 11 月 17 日宣布全面出售旗下手機品牌榮耀,交易完成后華為將不再持有榮耀任何股份,而收購方為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該公司由榮耀品牌 30 余家代理商和經銷商共同投資設立。
市場解讀,這是榮耀供應鏈發起的一場 “自救行動”。
榮耀是華為在 2013 年成立的手機品牌,主打中低端品牌定位與小米等競爭,親民的價格更與華為品牌的 Mate 和 P 系列手機有明顯區隔,各自攻占不同的消費族群。
由于榮耀都是采用華為的供應鏈資源,因此在美國的禁令下,榮耀也受到影響?,F在榮耀品牌的獨立,不但是供應鏈自救,也可視為是華為的自救行動。
美國在完全執行封鎖前,華為針對相關零組件和芯片已經囤了不少庫存。然而,眼前狀況危急且資源有限下,到底這些庫存應該要優先供應給誰?答案非常明顯。
讓榮耀獨立出去,可以讓華為目前手上的庫存量專心維持華為自有品牌的壽命。再者,也可以為華為換得更多現金,渡過這個不知道何時才是盡頭的冬天。也可視為 “棄車保帥”,這是 “戰時” 不得不的做法。
再者,榮耀獨立后,可以確保榮耀既有的品牌、人才等核心價值受到的沖擊最小,這一步確實是值得嘗試的方向。
但這樣的布局也有隱憂,華為將榮耀分拆后,就能躲著過美國禁令嗎?如果可以,那代表華為可以把各個事業體都如法炮制分拆獨立?以化整為零的方式延續華為的生命力與戰斗力。
如果根據美國商務部的禁令,這樣的做法可能過不了關,但實際上最后的準則還是美國的態度。意思是,這些做法都需要經過溝通和取得默契。
未來 “新榮耀” 如果要經營海外市場,勢必要獲得 Google 的 GMS 授權許可,這些也都要美國的認可放行與一定的法律流程審批。
在 “放行” 與 “禁止” 之間,美國應該心中已經有一把尺,反正滿手籌碼就慢慢打牌而已。
● “去美化” 生產線的誘惑與陷阱
要解決根本性的問題,且確保即使禁令解除后,不會再度被鉗制,還是要朝 “去美化” 芯片著手。
然而,華為是否要自建晶圓廠的問題,一直被正、反兩方激烈的討論著。
贊成要自建 12 寸產線者,當然是從 “去美化” 供應鏈的角度思考。
這次美國 “去中化” 出手之重足以讓海思將近 20 年基業都一夕傾覆,確實是血淋淋的教訓,就算建一條 “去美化生產線是” 板凳要坐 20 年冷,也應該要熬下去。
反對者則多數是芯片制造本業的人。因為他們深知自己跳下來蓋 12 寸廠,不是蓋一個殼子而已,真正博大精深的學問是制程、良率、管理、品質把控等環節。
中國芯片制造也有超過 20 年歷史,過程如何顛頗前行走至今日,大家都看在眼里。
中國不缺一座 12 寸晶圓廠,要造一條完全沒有美國設備與技術的生產線,以前沒有人做過,不代表眼前不能有新的開路者??墒?,如果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這些芯片制造頭部企業都做不到,華為要如何做到?
或許可以解釋,因為以前沒有急迫性、沒有生存壓力當然不會使盡全力去做?,F在被逼上梁山,硬著頭皮干或許可以拼出一道破口來。
另一個問題是,芯片制造要 “去美化”,那總不能還是用美國設備吧!
以現在國內的設備制造能力,做出一條 8 寸生產線或許可以,12 寸生產線是沒辦法的。別忘了還有大家朗朗上口的 ASML 高端光刻機是無法突破的環節。
由此可知,面對美國徹底的執行 “去中化”,最大受害者華為到底要不要咬牙拼出一條 “去美化” 生產線,在做與不做之間,都是一道超級難題。
● 近20年的海思,難道就此傾覆?
成立于 2004 年的海思半導體,花了超過 10 年的時間擠身全球前十大 IC 設計公司(IC Insights 統計)、亞洲第一大 IC 設計公司,而 2019 到 2020 年美國針對華為的三波禁令,可能讓海思這將近 20 年來積沙成塔的努力,面臨一夕傾覆的命運。
華為消費事業首席執行官余承東指出,華為的最大敗筆就是只做設計,不具備生產能力,這點對于中國企業在全球化過程中只做了 IC 設計環節,也是個教訓。
海思絕對是中國大陸最經典成功的 IC 設計公司表率,除了有華為終端產品的支持,也大量吸引臺灣在 IC 設計領域上的優秀人才,在兩岸都建立規模龐大的 IC 研發團隊,為整個海思半導體的技術打下非常厚實的基礎。
過去 IC 業界熟知,臺積電穩坐今日半導體技術霸主之位,是在技術開發上投入巨大資源。內部往往是采取 “Two in a Box” 的方式,由兩組研發技術團隊互相競爭。
海思內部研發資源夠多夠強后,也把這套秘訣學去,往往一個新產品內部有 2~3 批人馬同時開發,互相競爭以尋求最快速的跳躍式進步。
數年之間,海思在芯片設計能力和產品線廣泛度快速提升,手機處理器芯片還給聯發科很大壓力,甚至連美商高通等都無法忽視海思的實力。
再者,海思會有今天的成就,當然不能忽略與臺積電在高階制程技術上的極緊密合作。
海思躍上臺積電高端制程技術的首位客戶,是從 16nm 制程開始,這具備非常指標性意義。在此之前,臺積電開發出來的新制程技術都是美系賽靈思、高通等 IC 大客戶率先采用。
當年的 16/14nm 之役,三星 14nm 制程搶先臺積電 16nm 制程量產,在三星的步步逼近下,臺積電與三星曾有一番貼身熱戰。
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更出面喊話:16/14nm 之爭不是看誰先量產,是要看最后誰能囊括最大客戶和市場份額,才是最大贏家。
果然,初期三星的 14nm 制程因為拿下高通訂單而聲勢驚人。但很快地,臺積電憑借良率、穩定量產、客戶族群廣等優勢,獲得 16/14nm 制程世代的大多數江山,贏的徹底又漂亮。
那時,海思作為臺積電高端制程技術的首家客戶,不但在全球芯片界是一鳴驚人,全球科技業更從那時開始見識到海思的研發能量,更可以說是中國 IC 設計累積多年的研發能量首度大噴發。
在 2019 年美國禁令下來前,華為和海思早已瘋狂囤貨拉貨做準備,同時臺積電也拼命幫忙趕貨。
傳出光是 5G 基站芯片這個關鍵品項,華為就囤了至少 2 年的庫存。但長遠來看,美國不會對海思放行最關鍵的 5G 基站芯片,頂多是放行消費類、3G/4G 等不痛不癢的產品。
如此一來,美國政府對華為海思的禁令,可能會就此終止海思前進的步伐。今日,海思依舊矗立著,只是動彈不得。
華為海思研發仍是要繼續,但不知道禁令何時松綁,只能退而求其次自制一些成熟產品如顯示屏驅動 IC 等,并且重新配置員工以穩定軍心、留住好人才、手握大筆現金。人才有如火種,人散了,未來有一天禁令解除要重起爐灶就比較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