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18日,中芯國際被美國拉入了黑名單,并同時將10nm及以下制造的設備禁止賣給中芯了,這也意味著中芯的芯片制造技術,短時間內很難進入10nm及以下了,除非國產半導體設備有突破。
所以我們看到,中芯的N+1,N+2工藝,暫時沒有進展,按照梁孟松當時發的離職信來看,就是這些工藝,都在等EUV光刻機。
所以在今年中芯國際擴產時,也是投153億元,在深圳擴產28nm工藝,而不是更先進的工藝,因為先進工藝的設備買不到。
不過擴產28nm就一定一帆風順?只怕也未必,周末有臺灣媒體爆料稱,臺積電、聯華電子,在大陸擴大28納米制程產能的設備,沒有獲得美國的供應許可。
并且更關鍵的是,不僅新設備沒有許可,連舊設備要運到大陸來,也需要許可,而目前也沒有獲得許可。
這意味著,美國或對28nm工藝的半導體設備也下手了,意在封鎖國內28nm芯片的產能,從而真正的圍堵國產芯片。
28nm重要么?真的非常重要,從業界的劃分來看,28nm是成熟工藝與先進工藝的一個技術劃分節點,28nm以及被稱之為先進工藝,28nm及以上是成熟工藝。
而成熟工藝廣泛用于除手機Soc、電腦CPU外的絕大部分領域,特別是物聯網、新能源汽車等領域,主要還是28nm。
而目前中國是全球5G發展最快的國家,物聯網連接數占到了全球的一半,同時新能源汽車領域,國內也是發展相當快,如果真一對國內的28nm芯片制造設備進行禁運,影響還是相當大的,這也能夠說明美國意在打擊國產新能源汽車,物聯網、5G等。
那么國產設備能不能跟上,從芯片制造的過程來看,主要的環節是擴散、薄膜沉積、光刻、刻蝕、離子注入、CMP拋光、金屬化、測試,在這8個方面除了光刻機外,大多數的國產設備,都基本到了28nm,但產能、良品率等還有待于驗證。
所以接下來,就看國產設備廠商們,給力不給力了,先從28nm起,實現全國產化,然后慢慢一步一步來,向先進工藝進發,從而打破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