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駕駛飛機簡稱“無人機”,英文縮寫為“UAV”,是利用無線電遙控設備和自備的程序控制裝置操縱的不載人飛機,或者由車載計算機完全地或間歇地自主地操作。 [1] 與有人駕駛飛機相比,無人機往往更適合那些太“愚鈍,骯臟或危險”的任務。無人機按應用領域,可分為軍用與民用。軍用方面,無人機分為偵察機和靶機。民用方面,無人機+行業應用,是無人機真正的剛需;目前在航拍、農業、植保、微型自拍、快遞運輸、災難救援、觀察野生動物、監控傳染病、測繪、新聞報道、電力巡檢、救災、影視拍攝、制造浪漫等等領域的應用,大大的拓展了無人機本身的用途,發達國家也在積極擴展行業應用與發展無人機技術。2018年9月份,世界海關組織協調制度委員會(HSC)第62次會議決定,將無人機歸類為“會飛的照相機”。
無人機最早在20世紀20年代出現,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正進行得如火如荼,英國的卡德爾和皮切爾兩位將軍,向英國軍事航空學會提出了一項建議:研制一種不用人駕駛,而用無線電操縱的小型飛機,使它能夠飛到敵方某一目標區上空,將事先裝在小飛機上的炸彈投下去。這種大膽的設想立即得到當時英國軍事航空學會理事長戴·亨德森爵士賞識。他指定由A.M.洛教授率領一班人馬進行研制。無人機當時是作為訓練用的靶機使用的。是一個許多國家用于描述最新一代無人駕駛飛機的術語。從字面上講,這個術語可以描述從風箏,無線電遙控飛機,到V-1飛彈從發展來的巡航導彈,但是在軍方的術語中僅限于可重復使用的比空氣重的飛行器。
不久前日媒曾報道稱,日本多家企業將借口“安全風險”停用中國產無人機,但找不到本土替代品。而香港《南華早報》6月7日刊載了投資分析人士尼爾?紐曼(Neil Newman)的文章,該文提到:日本國產無人機大多所用的也是中國的飛控系統。
文章認為多旋翼無人機的控制相當復雜,日本無人機傳統上也依賴中國電子設備,因此將受到“美國指令”的影響;不過因為商用無人機在人口日益老齡化的日本變得越來越重要,資本也將押注日本的技術能再次崛起。
文章稱,雖然在世界著名發明家的名單上很少見日本人的名字,但日本公司卻以改進產品和將其量產的技術而聞名。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日企主宰了汽車工業、視聽技術、汽車導航、電池、芯片制造和照相機等領域。他們能夠在每個人都想買的消費級產品領域“乘浪”,直到制造業轉移到中國。
但讓原作者驚訝的是,2016-2018年消費級無人機銷量飆升,日本制造商們在電子、馬達和電池方面擁有高超技術,卻在設計和制造四軸的消費級無人機方面進展如此緩慢。這并不是因為沒有需求,日本的電子產品零售商上充斥著來自大疆(DJI)、睿熾科技(Ryze Tech)的中國產品,也有法國Parrot的無人機,但日本產品從來沒有進入市場。
然而,據稱,商用無人機領域的情況略有不同。隨著勞動力的迅速老齡化,日本發現商用無人機正變得和能夠減輕工作量的機器人一樣重要,在一些行業部署飛行機器人、或是一些比消費級的“飛行相機”更先進的東西意義重大。該文列舉了無人機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快遞運輸、電信、保險、安保、媒體和娛樂等諸多行業的用途。
無人機因為用處廣,操作方便,前景被世界各國廣泛看好。中國的大疆無人機因為質量上乘,物美價廉,在全球范圍占有大量的市場。但是,本著中國高科技企業必須打壓的原則,美國率先對大疆等中國無人機品牌進行制裁。日本作為美國傳統的小跟班,自然也緊隨其后,但是日媒卻尷尬的發現,日本政府發布禁用中國無人機政令后,執行時一直受阻,結果一調查才發現,日本本土的無人機產品都在用中國技術。
現在看來,制裁中國相關企業,可能直接導致日本無人機生產陷入更嚴重的困境。缺乏優秀的飛控系統情況下,再好的配件也無濟于事,說到底無人機是要上天進行飛行的,而不是展覽給人看的。
美國雖然自己以“國家安全”為由,將大疆等中國企業列入了黑名單,但是包括美國軍方在內的很多單位,目前依然利用“豁免權”在購買中國無人機,實際上制裁的只是民間的使用。理由很簡單,中國目前生產的無人機性價比比任何一個國家的都要高,這也是美國害怕的根本原因。
這些歐美發達國家,一邊口口聲聲地喊市場自由,另外一邊又進行毫無根據的指責,處處體現著美式雙標。中國企業有沒有危害到其他國家的安全,在他們眼里根本不重要,大疆連美國軍方都在用就是證明,重要的是他們要打壓的是整個中國高科技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