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近年來新能源汽車技術不斷取得新進展,應用的智能化與網聯化程度不斷提高,新能源汽車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認可。
其最直觀的表現是,在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是增長最為迅速的細分市場。另據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1-8月,國內新能源汽車零售銷量達147.9萬輛,同比大幅增長202.1%,乘用車中滲透率達到了11.6%,較2020年的5.8%提升明顯。有業內人士指出,新車銷量占比超過10%,新能源汽車市場可能會迎來拐點,接下來產業的發展速度可能會超出想象。
▍198家新能源整車企業,旱澇失衡
先看一組數據,截至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企業數量有198家,其中150家是在2018年-2020年之間注冊的,存續時長較短。
如果將經營范圍擴大至相關產業鏈,現在我國有33.2萬余家新能源汽車相關企業登記在冊。從地域分布來看,山東的新能源汽車相關企業數量最多,超過3.8萬家;其次為廣東,近3.7萬家相關企業,江蘇、河南、浙江的相關企業分別為2.9萬家、2萬家、1.8萬家。其中,僅有3649家為高新技術企業,獲得了高新企業認證,占比只有約1%。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來,國內新增經營范圍含“新能源汽車、新能源車、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的企業超10萬家。
再說一個事實。
雖然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尚在發展期,但頭部效應已經十分明顯。
新能源乘用車的銷量結構上,乘聯會最新數據顯示,8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達到30.4萬輛,同比增長202.3%,環比增長23.7%。其中,廠商批發銷量突破萬輛的企業有5家,包括比亞迪60858輛、特斯拉中國44264輛、上汽通用五菱43783輛、上汽乘用車16998輛、廣汽埃安11613輛,插混方面比亞迪銷量30,476輛,合計約20.8萬,占比68%;
新勢力方面,理想汽車、小鵬汽車、哪吒汽車、蔚來、零跑汽車8月交付量分別為9433輛、7214輛、6613輛、5880及4488輛,合計約3.36萬輛,僅占當月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24.9萬輛)約13.5%。
這些可以說明一個問題,即國內汽車產業集中度比較高,但根據官方的說法,仍算不上強。
近日,工信部部長肖亞慶的一段講話為中國新能源車企定下了基調。在他看來,現在國內的新能源車企數量太大,還處于小而散的狀況,應對之策則是要充分發揮市場作用,鼓勵企業兼并重組做大做強,提高集中度。
他進一步補充到,現在各方面對發展新能源汽車的熱情很高,對新能源汽車發展有很大促進,但是也要看到新能源汽車技術含量高的特點,所以資源應該盡可能市場化集中,避免分散。
更深一步查詢會發現,前述33.2萬余家新能源汽車相關企業中,有超8成企業注冊時間在5年之內,目前還處于快速做大的過程中,有著諸多不確定性。
而新能源汽車的最大特點是技術含量高,因此資源應該盡可能市場化集中,避免分散。特斯拉這樣的國際巨頭,在產銷規模化、技術先進性、品牌溢價力等方面依然有著較大優勢,懸在國內車企頭上的達摩利斯之劍依然健在。
在筆者看來,雖然上面為新能源汽車企業兼并重組定了調,但并不是所有相關企業都有被兼并重組的價值,那樣玩票打醬油的,最終的命運只能是被淘汰。
▍怎樣做大做強?
實際上,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也有了“三個突破”——
其一是技術突破。現在國內已經建立了上下游貫通的完整產業體系,突破了電池、電機、電控等關鍵技術。其中,動力電池技術全球領先,與2012年相比,單體能量密度提高2.2倍,成本同時下降85%左右。
其二是產品突破。純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在原有基礎上大幅提升,很多車達到500公里以上,甚至有車企已經在向1000公里進發,雖然實際運行中還有一些問題,但總里程提升幅度比較大。
其三是市場突破,國內市場已經連續六年產銷量全球第一。
即便如此,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仍算不上強,“做大做強”不是單個市場主體所能力促而成的,需要的是行業參與者的協同發力。
比如行業端,進一步提高產業集中度。如今社會各界對發展新能源汽車的熱情很高,對新能源汽車發展有很大促進,但是也要看到新能源汽車技術含量高的特點,所以資源應該盡可能市場化集中,避免分散。
事實上,近兩年來造車新勢力已經歷一輪洗牌,包括游俠、賽麟、拜騰、前途、博郡汽車等多家造車新勢力相繼折戟,而威馬、愛馳、云度、新特等新勢力雖已實現量產交付,但發展前景不甚樂觀。
去年,美團創始人兼CEO王興在社交媒體公開談及中國車企格局時,認為基本是“3+3+3+3”角逐下兩輪。其中,3家央企分別是一汽、東風(二汽)、長安,3家地方國企是上汽、廣汽、北汽,3家(傳統)民企是吉利、長城、比亞迪,3家造車新勢力是理想、蔚來、小鵬。
在業界看來,新能源造車熱在經過洗牌、重構新秩序后,最終能留下來的,必將是掌握核心技術、用心造車的企業。
比如廠商端,跨界融合發展,提升產品質量。現在不少試點已經有了新突破,不如在汽車上加快5G、車路協同技術應用,開展更多適合消費者的休閑娛樂生活服務,以及自動或輔助駕駛功能,推動電動化與智能網聯技術融合。
在質量安全、低溫適用等各方面提供更高標準、更嚴要求,引導企業提升產品質量、提高服務水平、樹立品牌形象,讓消費者更喜歡買,用起來也更放心。
再比如市場端,優化市場環境。加快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持續開展好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抓好公共領域汽車全面電動化的城市試點等。
寫在最后:
新能源汽車具有技術含量高的特點,所以資源應該盡可能市場化集中,避免分散。現在國內的新能源汽車企業數量太多,處于小而散的狀況。這才有了相關部門鼓勵兼并重組做大做強,提高集中度的倡議。
以今年切入新能源汽車賽道的企業來看,大部分企業都選擇與其他仍留在牌桌的車企合作共謀發展,如360牽手哪吒、格力電器擬130億收購珠海銀隆等,而近日動作頻頻的小米汽車,也被傳出赴一汽洽談深度對接。
洗牌正在加速,產業鏈上的企業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