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人工智能 > AET原創 > Gartner蔡惠芬:人工智能初創公司要研發標準工具平臺,以增加獲利機會

Gartner蔡惠芬:人工智能初創公司要研發標準工具平臺,以增加獲利機會

2021-10-12
作者:韋肖葳
來源:電子技術應用

大中華區的人工智能初創公司擁有強大的本地化元素——包括語言、數據、內容、云服務、定制、應用程序和生態系統,可以滿足與世界其他地區截然不同的終端用戶需求。但是,一直不斷地投入定制化服務來滿足客戶需求也導致這些公司很難實現盈利。9月27日,Gartner研究副總裁蔡惠芬(Tracy Tsai)分享了Gartner的最新報告Market Guide for AI Startups, Greater China(《大中華區人工智能初創公司市場指南》),深入剖析了大中華區人工智能初創公司的市場發展情況。

 

Screen Shot 2021-10-12 at 5.24.40 pm.png

Gartner研究副總裁 蔡惠芬(Tracy Tsai)

 

*由于人工智能技術包含的層面廣闊,該報告較為偏重人工智能軟件的應用領域,而例如自動駕駛、機器人、無人機或芯片等硬件部分并未過多涉及。

 

如何定義“初創公司”?


首先讓我們來看一下到底什么是“初創公司”?

 

Gartner定義中的“初創公司”通常需要滿足三個條件:

1.成立時間在十年左右;

2.獨立公司,而非依附在大集團下的子公司;

3.公司營業額達一億美金。

 

市場趨勢


Screen Shot 2021-10-12 at 5.25.36 pm.png

 

此份報告總結出四點市場趨勢:

 

第一,從托管式的解決方案到平臺式提供的解決方案。

“以智能機器人為例。當企業把所有開發智能機器人的工具都設計好后,客戶只需要設立其必要的業務場景的具體名稱,即可非常簡單地建立自己的智能客服機器人。減少人工定制化的資源耗費是一個趨勢,可以有效加速業務營運速度。”蔡惠芬解釋道。

 

第二,將人工智能融入進超級自動化的業務流程中。

過去的人工智能更像是“感知”,即可以聽得懂人聲、看得懂文字、看得懂圖形。未來更多的人工智能會向如何能夠融入到認知的一部分、能夠協助流程進行關鍵性或可變化性的決策支持提升。“過去一個業務流程可能是比較規則式的,但人工智能中的文字與計算機視覺的輔助能夠根據所輸入的內容來判斷‘這是什么樣的情況,應該要走什么樣的流程’。”蔡惠芬講到。

 

注:“超級自動化”是Gartner創立的一個名詞,表示任何業務與IT的流程只要能夠自動化都變成自動化,即創新自動化。超級自動化不是一個單一軟件的自動化,而是流程與流程之間交接的自動化,還可能是部門功能之間的自動化,甚至是公司內部與外部連接的一個自動化。例如,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會融入到其它不同的軟件,如“機器流程自動化”或“智能業務流程管理”或“平臺整合系統”,當越來越多的與業務流程相關的軟件使用人工智能來協助這個過程更加的智能時,我們就稱它為“超級自動化”。

 

第三,會有越來越多的本地化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出現,以迎合市場需求。

“本地化需求不只是文字的內容,還包含法規和業務流程等。這時我們如何提升這個企業的競爭力呢?我們會支持企業在法規允許下,能夠研發出更先進的應用解決方案。這就是我們看到的人工智能持續在做更深入的本地化人工智能解決方案,以此來迎合這個市場的需求。”蔡惠芬表示。

 

第四,會出現越來越多低代碼或無代碼的開發者使用界面。

在未來,越來越多不具備專業能力的人才會進行人工智能的開發或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它可能是一個業務人員,可以使用非常簡潔的無代碼或少代碼的使用者界面,用拖拉或是稍微簡單的訓練就可以很快創建自己的人工智能應用,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趨勢。”蔡惠芬這樣說。

 

市場情況分析

 

Screen Shot 2021-10-12 at 5.26.23 pm.png


在市場情況分析方面,報告指出五點:

 

第一,人工智能市場較為零碎,很難被切分成一個單純的部分。

“很難說它就是一個單純技術,是做自然語言或者是計算機視覺;也很難說它就是單獨在金融業。因為金融業又分得很細,是在做保險還是在做信用呢?是在做欺詐還是在做內容檢視,還是在做貸款核準,還是在做機器人客服呢?”蔡惠芬舉例解釋道,“事實上這個市場是很廣的,幾乎每一個都很零碎。”

 

第二,很多初創公司會采取“競合”的合作方式,即會有合作跟競爭同時存在在一個環境中的。

蔡惠芬認為,在未來很難會有一家公司可以滿足所有的企業需求,因此與第三方合作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大趨勢。一個人工智能初創公司可能與應用的系統整合商合作,也有可能與之競爭;還有可能去輔助云平臺架構的服務提供商,但也可能某種程度上他們在競爭同一個客戶。

 

第三,很難通過第三方提供的客戶成功案例來驗證初創公司的水平。

“有時候一家銀行的成功案例會被很多初創公司同時使用。為什么?是因為銀行本身也要尋找合適的合作方案,所以可能試過很多家。每一家都會說‘我曾經跟這家銀行實驗過’,可到底怎么樣是最好的?我們其實也沒有辦法從中看出到底哪一個最成功。所以其實最好的方式就是企業在使用“成功案例”的時候,還是要通過他們本身已有的第三方合作伙伴去驗證,或是跟這家公司認識的人直接去驗證。”蔡惠芬作出解釋。

 

第四,初創公司之間采取合作的方式,通過客戶共同創造一個新應用領域的解決方案。

據介紹,這種成功模式是持續發生的。具體來講,一個客戶愿意分享他們的數據,請第三方的初創公司幫他們成功開發出模型、然后建立應用。等成功后,這家公司就可以基于其成功經驗再去開發下一位客戶。

 

第五,用多樣化的定價方式滿足客戶的需求。

初創公司都希望能夠吸引客戶,讓客戶看到最適合他們需求的報價方式。

 

報告結論


我們再看一下報告得出的兩個主要結論:

 

第一,中國消費者對新技術和新產品的采用意愿非常高,這一點會激勵中國的人工智能初創公司不斷增強人工智能應用的創新。蔡惠芬解釋道,任何一個人工智能應用都需要大量的數據,不同于其它國家或地區,中國的消費者可能是一般企業的員工,他們很愿意分享他們的數據、使用一些應用載體以獲得便利性或個人化服務等。消費者的強烈意愿促進了中國人工智能公司的創新和發展。

 

第二,由于在產品差異性、客戶服務等一些關鍵部分上提供的信息不足,以及公司官網英文界面的缺失,外國公司或是一些IT咨詢領導者在評估人工智能初創企業很難驗證這家公司的描述與其實際情況是否一致。“Gartner在中國看到很多初創公司在描述其產品或服務時,可能只是在描述他們提供的技術部分。但是從技術部分上看,很難判斷這家公司的優劣以及與其他競爭者的差異化優勢到底體現在哪里。”蔡惠芬說道,“還有一些全球性公司可能需要采用中國一個比較本地化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但是他們發現獲取這樣的信息非常困難,因為很多人工智能公司的官網與內容信息均以中文為主,英文界面比較缺乏,因此外國企業獲取中國本地人工智能初創公司的信息是非常困難的。”

 

對此,Gartner也給出了一些建議:

 

第一,當一家全球性公司、特別是本地公司希望生產出一個好的本地化應用,同時擁有良好的用戶體驗時,企業應考慮使用當地的人工智能初創公司。

 

第二,在評估本地初創公司的時候,需要非常清楚地定義出其一流業務的需求是什么。進而根據它的業務需求去驗證這家初創公司能夠提供的支持(包含語言、業務領域場景的理解以及成功案例)是否符合自身需求。

 

蔡惠芬認為,如果要在大中華地區進行運營,人工智能初創公司應考慮使用中國本土的解決方案,針對本地市場的需求進行相應的應用開發和設計。“中國實際上在語言、數據、文化亦或是生態系統方面都有很大的本地化需求,如果沒有根據本地化需求去研發一個定制化解決方案,企業可能行不通。”她說道。

 

大中華區人工智能初創公司技術領域分布


Screen Shot 2021-10-12 at 5.27.23 pm.png

Gartner 2021人工智能技術成熟度曲線(Hype Cycle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21)

 

如上圖所示,Gartner高級首席研究分析師Shubhangi Vashisth表示:“人工智能的創新速度飛快,技術成熟度曲線中一半以上的技術將在二到五年內成為主流技術。邊緣人工智能、計算機視覺、決策智能和機器學習等創新都將在未來幾年對市場產生革命性的影響。”

 

而在大中華區,人工智能初創公司在計算機視覺領域是處于賽道前端的。究其原因,蔡惠芬告訴我們,由于政府有很多安防需求,所以需要應用計算機視覺公司的解決方案。“大中華區的人工智能初創公司,尤其在人臉、計算機視覺、商品辨識、物件辨識或者行為、影片方面,做得特別強。”她說,“因為國內有太多的數據在支持這些公司能夠做好他的模型,然后改變他的模型。客服機器人也是,我們可以看到不管是手機APP或是打電話,有很多的機器人在做客服。無論是語音的,還是文本的客服,都做的非常成熟,例如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

 

大中華區人工智能初創公司的困境——被需要,但是難獲利


據蔡惠芬介紹,與美國或是歐洲地區相比,大中華區人工智能初創公司在數量上是名列前茅的。由于資本市場與市場需求對人工智能的呼吁一直非常強烈,人工智能初創公司得以持續出新。甚至有一些過去不是做人工智能的公司(例如,辦公系統自動化公司),為了向其客戶證明自己具備提供人工智能的能力,都紛紛自稱為初創公司,以募得市場資金,同時踏入人工智能領域。對于很多公司來說,無論是主要銷售人工智能技術,還是人工智能技術支持他主要銷售的技術產品,都一定會跟人工智能沾邊。由此可見人工智能在大中華區市場分外受歡迎。但是,這類公司的獲利難度也著實很高。在蔡惠芬看來,很多初創公司必須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成本及資源去開發、雇傭員工、建模,但當它做完了解決方案之后就會發現,競爭對手很快也做了一模一樣的解決方案,所以就不得不再投入更多不同的定制化內容來滿足客戶的需求。“一直不斷投入這種定制化來滿足客戶的需求,在創造新應用的情況下就變得很難獲利。”蔡惠芬如是說,“獲利的一種情況是人工智能初創公司已經有足夠的產品能力能夠符合客戶大部分的需求了,這種情況比較容易獲利。可問題是它一直都還沒有辦法完全符合,因為一旦符合了,很多競爭對手就推出類似的產品,所以它必須要一直不斷投入、研發新的場景或是新的應用,就導致獲利變得很難。”

 

研發標準工具平臺以增加獲利機會


定制化服務使人工智能初創公司耗費掉大量的人力和技術資源,那么這一弊端應如何克服呢?蔡惠芬指出,要克服這個環節的虧損,必須要“想盡辦法做出標準工具平臺的概念”。也就是說,初創公司是否有辦法把其自身的能力釋放出來、做成一個標準開發工具或開發平臺,協助客戶較為容易地自己進行開發。“這才是一個長遠之道,要不然我(人工智能初創公司)每一次、每一件事情都要幫他(指客戶)做定制化,這當然很難。”蔡惠芬表示。不過,蔡惠芬同時也指出,對于一些沒有做過的場景,雖然還是要做定制化,但是這種情況是會趨緩的。“剛開始的時候,由于沒有太多的標準化,初創公司會有很大的虧損。可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技術已日趨成熟,比如人臉識別或機器人客服。所以像這種成熟的應用,就可以轉向我剛剛說的,用工具、平臺的方式協助客戶能夠很容易地自己開發,這樣就可以緩解所謂虧損的情況、能夠增加他們獲利。”她說道。

 

人工智能初創公司成功的“必備項”


最后,蔡惠芬還提及了成功的人工智能初創公司需具備的三點基本因素:

 

1.  一位擁有明確策略和方向的CEO

“我看過很多為了盡快有成功案例或者想要給客戶很多成功案例,就大量接客戶的公司,但是這直接導致其耗費自身很多資源,是很危險的做法。因為當公司的走向開始變得不明確的時候是很難成功的,更難獲利。”蔡惠芬說道。

 

2.  擁有過硬的技術

 

3.  能夠有效留住多元化人才

“我說的這個人才,不僅僅是技術人才。Gartner發現,在成功的人工智能初創公司中,具有優秀策略性營銷人才的公司占很高比率。因為如果沒有辦法說清楚價值在哪里,再好的產品也無法獲得成功,所以多元化的人才,并不僅僅是指技術人才,還包含策略、銷售等人才。”蔡惠芬作出解釋。

 

WechatIMG454.jpeg 

此內容為AET網站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网页| 手机在线资源 | 日韩第1页 | 亚洲欧美另类在线观看 | 五月婷婷在线观看 | 五月激情久久 | 日韩亚洲欧美在线 | 深爱激情成人 | 性欧美17一18sex性高清 | 特级理论片 | 视频在线色 | 亚洲小视频在线观看 | 国内精品 大秀视频 日韩精品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激情影院 | 精品免费视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在线播一区二区三区 | 手机午夜看片 | 一级黄色播放 | 人人澡人人插 | 男女免费视频网站 | 黄色片香蕉视频 | 亚洲人成高清 | 成人污视频 | 天天干夜夜笙歌 | 国产 麻豆 欧美亚洲综合久久 | 天天干天天射天天操 | 一二三四视频社区5在线高清视频 | 乱人伦中文字幕视频 | 午夜寂寞影院视频观看 | 操美女影院 | 国产在线观看成人 | 欧美成人高清乱码 | 一级黄色免费 | 成人免费黄色网址 | 亚洲人成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天堂在线资源网 | 丁香六月综合激情 |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不卡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毛视频 | 日韩伦乱 | 中文字幕第98页小明免费 | 一级毛片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