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美國工廠》講述了中國工廠努力適應美國社會和成長壯大的故事,而美國公司進入中國又會遇到什么挑戰?跨國企業如何在中國市場招徠人才并保持人才優勢?什么樣的企業文化和管理戰略才能實現企業和社會的可持續的發展?近日,英特爾公司制造與供應鏈事業部副總裁、英特爾成都公司總經理卞成剛,帶著新書《求同存異——英特爾在中國制造之旅的反思》在成都舉辦了創作分享會,并就這些問題做出了他的解讀。
卞成剛一路見證著英特爾的成長:1998年加入英特爾之時,卞成剛在創建時期的浦東工廠擔任工廠的IT/自動化經理,為英特爾工廠的建設投產提供支持; 2009年,卞成剛成為英特爾產品(成都)有限公司總經理,帶領英特爾成都工廠成為全球領先的芯片封裝測試中心。在這期間,卞成剛感受到了中國經濟騰飛為英特爾帶來的機遇和紅利,也遭遇了互聯網泡沫沖擊等挑戰,并見證著英特爾一路從容應對,成長為如今創新且穩健的跨國公司。作為一位技術參與者、資深英特爾人,卞成剛此番發布新書,既是在總結“篳路藍縷”以來的經驗,又是在回望初心、展望未來。
通過《求同存異》一書,卞成剛記錄了英特爾在互聯網泡沫和全球化浪潮下面對的諸多機會、挑戰和解決方案,強調了激發員工潛能、打造多元包容的企業價值對于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在英特爾工作的二十余年之間,作者不僅深深認同英特爾的多元和可持續的文化,反過來,這些文化和價值也浸潤著作者,并被付諸于他的工作理念和價值觀里:“我們尊重人類有差異性,但是我們一起追隨人類共同的夢想,遵循共同的準則,我們會繼續在人類互通互融的征程上前進,去追隨我們人類共同的夢想和希望:和平,健康和富裕,”卞成剛表示。
在卞成剛看來,英特爾的“求同存異”首先體現在尊重中西方差異里。在本書里,“多元包容”是高頻字眼,英特爾對中西方員工差異化的激勵方式,都體現了對文化差異的尊重和巧妙運用。比如,英特爾會把西方和中國的文化元素交織融合在一起,用東西方的傳說和故事等形式激發員工能量,以取得最好績效。針對不同文化做差異化管理,在共同謀求福祉的過程中講究包容平等,英特爾一直為最大化地釋放員工潛能而努力。
其次,卞成剛認為,個體和團隊的差異也是企業需要平衡和磨合的地方。 英特爾堅持“世界級的人才是我們一切工作的核心”,這不是短期的口號,而是培養一代又一代英特爾人的理念。本書細述了不同代際的員工的培養歷程:從X代(65后)到Y代(80后),再到Z代(95后),英特爾都在努力地改變管理實踐來迎合代際變化:尊重差異,理解差異,在推進工作的過程中讓每一個差異個體“微調”或“融合”,尋求可能的平衡點來形成合力向前推進,最大限度釋放新生代的無限潛能并達到公司最優績效。這些與時俱進、包容平等的舉措,尊重包容了員工、夯實著人才庫、塑造了有歸屬感的企業文化。
卞成剛還觀察到,英特爾一直在尋求“西方管理經驗”和“中國實踐”的平衡。這一理念在新冠疫情面前力挽狂瀾,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疫情后期,英特爾面臨著“中國進入低風險狀態、而世界局勢依舊不明朗”的壓力,而總部“一刀切”的思路,顯然不適用于中國疫情局勢。于是英特爾中國選擇與總部緊密配合,在確保員工安全的情況下,維持業務運營,用“求同存異”的方法論找到平衡點,保證了全球供應鏈的持續和穩定,并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扎根中國36年,英特爾在建設自身文化之外,還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打造可持續發展的社會。英特爾設立了基于履責、包容、可持續、賦能的“RISE”戰略和2030目標,為產業鏈的建設輸出全面的生態價值。本書提到的英特爾在中國的“制造之旅”,就與國家議程深度契合:英特爾工廠的布局呼應著浦東開發、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等戰略。以成都工廠為例,英特爾在成都地區的蝴蝶效應是按照1:10:100倍放大的:英特爾花費1元錢,就拉動第一生態圈10元錢的效應,繼而拉動第二生態圈100元錢的效應,英特爾成都工廠的年工業生產總值從10年前的約200億人民幣發展到如今千億規模。英特爾吸引上下游企業紛紛落地,形成當地的產業集群效應,帶動著區域經濟的發展,這些都體現著跨國企業的責任和擔當。
英特爾與中國產業伙伴的合作久經考驗、風雨同舟,此時《求同存異》一書像一個注腳,記錄著英特爾在中國的成長和壯大,而這個記錄注定是會被“更新”的:英特爾在RISE的戰略的指引下,積極踐行著“創造改變世界的科技,造福地球上每一個人”的宏旨,為創造一個更為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書寫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