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20 日,阿里巴巴云棲大會繼續在杭州進行,與開幕第一天的主論壇不同,第二天活動的主論壇更加聚焦與技術領域和技術實踐。20 日上午,阿里云將服務器、操作系統、人工智能、元宇宙、數據智能等前沿技術悉數亮出,為參會者奉上了一場技術盛宴。
龍蜥降世,神龍升級
會上,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云智能基礎產品事業部負責人蔣江偉宣布,阿里云推出新一代操作系統“龍蜥”并開源。同時,阿里達摩院操作系統實驗室也宣告成立。
與之前發布的飛天操作系統不同,龍蜥操作系統定位于服務器端,支持 X86、ARM 等多種芯片架構和計算場景。在阿里巴巴內部打磨 10 年,有效支撐了歷年天貓雙 11,性能和穩定性都經受住了嚴苛的考驗。同時,龍蜥針對云原生應用開發做了多重優化,為云上典型場景帶來 40%的綜合性能提升,故障率降低 50%,兼容 CentOS 生態,支持一鍵遷移,并提供全棧國密能力。
同時,阿里云還宣布推出第四代神龍架構,這是飛天云操作系統新一代虛擬化技術,首次搭載全球唯一的大規模彈性RDMA 加速網絡,網絡延遲整體降低 80% 以上。神龍4.0 帶來的計算架構革新,將云計算首次帶進5微秒時延時代。神龍對io的升級還在開發效率的提升,以往的電商客戶供應鏈系統非常復雜,在用戶量提升后系統一旦不足以支撐,就需要做分布式架構改造,其過程往往需要 3 到 6 個月,可如果基于神龍架構改造,這一架構不僅能夠支持天貓超市目前的體量,甚至未來 2 到 3 年都可以支持,而且升級不需要修改代碼。
RDMA 在專用領域是網絡延遲和高性能代名詞,相比傳統TCP 協議,RDMA 能大幅降低網絡通信延遲。但是,目前市場上幾乎沒有企業能夠大規模使用 RDMA,這一技術天生有缺陷。但是本代神龍架構攻克了該問題,實現了大規模普惠化的提供RDMA組網能力,阿里云采用軟硬一體化的設計思路,將彈性 RMDA 的加速能力融入公共云,讓 RDMA 從 HPC 類應用,走向支持通用類計算場景,為 Microservice、Serverless、Service Mesh 等云原生技術大爆發提供技術支撐。
此外,第四代神龍還大幅提升了基礎帶寬、塊存儲、IOPS 等核心性能。在深度學習場景下,第四代神龍可提升分布式 NLP 和視覺計算 30% 的訓練性能;在大數據場景下,可提升 Spark30% 的計算性能;在數據庫場景下,MySQL 性能最高提升 60%、Redis 混合讀寫吞吐量可提升 130%;NginxSSL 建連每秒吞吐性能提升 420%。神龍 4.0 架構在延時方面表現卓越,其將時延從 90us 提升到了 30us,接近云架構的極限,也接近光速理論極限。
阿里云基礎產品負責人蔣江偉表示,作為新一代虛擬化技術的代表,神龍在設計之初就是因云而生的,這次升級一口氣在 IO 加速、芯片級安全、云原生彈性和高速網絡四大領域做了非常多的優化,為數據庫、AI、大數據等通用場景帶來性能的飛躍。
在安全方面,阿里云提供了企業級的安全芯片,并基于芯片提供了可信根能力,對運行態、傳輸態等提供全鏈路加密;同時,保護客戶的數據安全是阿里云第一原則,阿里云將自身的行為透明化,讓客戶對阿里云更有信心。
同時,阿里云將 ECI 和 ECS 并持,實現了云原生的超高彈性能力,在單個云原生服務器上能夠支持 2000 個容器,支持高密部署,對于長尾系統具有很高價值,這意味著用戶不需要把每個系統都部署在服務器或者虛擬機上,降低資源消耗,提升企業效率,降低成本。神龍架構是容器最佳載體,容器天生需要隔離,要軟硬件共同使用。今年發布的 AC 相比開源容器性能提升了40%,得益于神龍加持阿里云上 30 秒可以部署 3000 個容器實例,其能夠將大數據等前沿產品部署在邊緣、本地或客戶數據中心等地,并最終實現統一的集群管理,統一的資產調度和容災等。
據悉,龍蜥操作系統完全開源,通過開源社區和操作系統廠商等形式提供服務。未來,阿里云計劃為龍蜥投入 20億專項資金,并聯合 100 家合作伙伴推動生態建設,提供至少十年技術支持。龍蜥操作系統目前已經被廣泛使用,大量基于龍蜥發行版打造的產品已經部署在阿里云上,在各個場景中發揮能力。在生態方面通過共建,阿里達摩院操作系統實驗室將會基于社區為社會培養 5 萬名操作系統方面的人才;阿里云還希望練好內功被集成,通過持續開放,讓大家能夠基于IaaS 產品,與阿里內部的 PaaS 產品公平競爭。
在演講最后,蔣江偉還談到了國際權威機構 最近三年每年對云廠商技術能力評估時,通過超過 200 項的技術評估,最終阿里云在 9 個大類中的 4 個大類拿到最高分,分別是存儲、計算、網絡、安全,而阿里云能夠取得這一成績,離不開客戶們苛刻的要求,才使得阿里云與客戶共同進步。
發力云原生數據庫 2.0,PolarDB 三層解耦重磅升級,PolarDB-X 全面開源
隨著產業數字化的發展,企業對數據處理、數據安全的要求提高,對數據價值實時挖掘需求越發強烈。阿里云洞察到數據庫已步入新階段,今年提出“云原生數據庫 2.0”理念。在云原生數據庫 2.0 階段,阿里云數據庫希望能從原子產品差異化走向一站式數據管理,實現一站式全鏈路數據管理與服務,讓開發者、企業用戶和業務側更多地關注怎樣從數據里發掘價值,讓數據自由無縫流動成為可能。
因此,在云原生數據庫 2.0 時代,阿里云打造出豐富的企業級云原生數據庫產品組合:云原生關系型數據庫 PolarDB、云原生分布式數據庫 PolarDB-X、云原生數據倉庫 AnalyticDB(ADB)、一站式數據管理平臺DMS、云原生多模數據庫 Lindorm、企業級云數據庫服務 RDS 以及 DBStack 等。
云原生數據庫 2.0 理念下,如何將云原生進行到底?
在今天會上,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云智能數據庫事業部總負責人李飛飛宣布 PolarDB 重磅升級:第一,業內首次實現內存與計算、存儲的三層解耦,實現內存池化,使得彈性能力呈數量級提升,同時大幅度降低成本;第二,上線多主架構,進一步提升可用性、并發處理、彈性能力,高效應對像“雙11”一樣的流量洪峰;第三,成為真正的 HTAP 數據庫系統,可同時處理 OLTP 和 OLAP 型混合負載。
同時,將云原生分布式數據庫 PolarDB-X 全面開源,致力為政企構建原生 MySQL 分布式數據庫。
傳送門 https://github.com/ApsaraDB/galaxysql
在今年 5 月的 2021 阿里云北京峰會上,阿里云宣布了【阿里云數據庫開源計劃】,率先將PolarDB for PostgreSQL 分布式版開源,其包括數據庫內核、相關插件、工具腳本、測試用例以及設計文檔,適用于中大型企業核心業務場景。本次 PolarDB-X 全面開源也是阿里云數據庫開源計劃關鍵的一步,將阿里云數據庫核心能力逐步開放給開發者,共同推進云原生數據庫 2.0。
目前,阿里是國內開源貢獻最大的科技公司,GitHub 擁有 2700 多個開源項目,3000+貢獻者,擁有 111 萬個 Star。
阿里靈杰首亮相,開箱即用的大數據+AI 一體化平臺
自 1956 年達特茅斯人工智能夏季研究計劃以來,人工智能已誕生 65 年,期間幾經起伏。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云計算平臺事業部負責人賈揚清表示,AI匠人時代勢必遠去,我們需要梳理生產關系,迎接人工智能的再增長。
其中關鍵技術是大數據+AI 一體化,在賈揚清看來,當今大數據+AI 一體化平臺必須具備以下四點標準:
(1)大模型(Scale):即大數據、大模型、大應用;
(2)高效率(Speed):即極致的運行、開發、運維效率;
(3)易用性(Simplicity):平臺API和SDK標準、像調用函數般易用;
(4)場景化(Scenario):需向場景而生,提供平臺場景化適配能力。
目前阿里云大數據+AI一體化平臺擁有數據生產與采集、數據存儲與分析、數據開發與治理、機器學習等一體化能力。
如何將這些大數據+AI 一體化能力更好地開放給用戶,向全社會各行業普惠大數據+ AI 技術?
對此,阿里云正式推出“阿里靈杰”平臺,讓企業及開發者“開箱即用”阿里云大數據+AI能力,降低 AI 應用門檻,專注于應用開發,提供插件式的業務交付。
阿里靈杰集成阿里云機器學習平臺 PAI、云原生大數據計算服務 MaxCompute、實時計算Flink版、大數據開發治理平臺 DataWorks、實時數倉 Hologres等產品,可調動規模高達10萬臺以上計算集群,擁有云邊端一體的高性能訓練和推理引擎,能提供毫秒級延遲的實時數據分析能力等,目前是中國最大的大數據+AI一體化平臺。
另外,為打造通用性 AI 大模型,基于阿里靈杰,達摩院研發多模態預訓練模型 M6,其參數已從萬億升級至 10 萬億,成為全球最大的預訓練模型,規模超越此前谷歌發布的 1.6 萬億 Switch Transformer模型。
會上,賈揚清演示了和犀牛制造利用 PAI 和 M6,采用阿里靈杰,使用簡單的代碼,秒級生成 T-shirt 制作創意。還和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來魯華教授組進行靶向藥物研究,利用阿里靈杰完成最大規模蛋白-配體復合物動力學數據集構建,效率提升 100 倍。
燃起來的元宇宙,可能是未來的革命起源
元宇宙最近很火,但是卻很難有人能給出其真正的定義。那么元宇宙到底是什么?阿里巴巴 XR Lab 負責人譚平認為,元宇宙就是 AR/VR 眼鏡上的整個互聯網。他認為,元宇宙是新平臺上的一種呈現模式,其未來可能會包含了社交、電商、教育、游戲甚至支付等,如今所有的互聯網元素最終都會在元宇宙上出現新的呈現方式。
元宇宙能夠帶來的可不只是新奇,其很可能會變成新一代的技術革命。在上世紀 90 年代,PC 是主流計算平臺,后來手機崛起取代 PC,而如今,很多人便相信 VR/AR 眼鏡會成為下一代平臺。平臺的迭代意味著技術和企業的交接,手機出現創造大量本地生活服務巨頭,基于新平臺的新特性會創造前所未有的新體驗。在VR/AR時代,當我們有了虛擬替身,一切都很可能會改變。
新平臺的技術本質是新顯示和新交互,在過去不管是 PC 還是手機,顯示界面是二維的,應用均基于窗口打造,用戶交互便是在窗口內鼠標點擊和拖拽。VR/AR 新平臺之下,顯示和交互變成了三維空間,我們通過肢體動作、語言、手勢甚至眼神都可以和應用交互。顯示和交互是一切應用的底層,當底層發生變化,那么上層應用必將形成一場革命。
元宇宙會帶來互聯網的重大變化,新的巨頭會可能會再次崛起。那么元宇宙的技術構成究竟包括了哪些層面的內容呢?在譚平看來,元宇宙主要包括了以下四層內容:
第一層,全息構建。這一層需要構建出虛擬化內容,并提供給用戶基礎的虛擬體驗;
第二層,全息仿真。這一層會基于全息技術讓虛擬化的世界無限逼近真實世界,而數字孿生等科技應用也在這一層實現;
第三層,虛實融合。這一層需要構建基于整個真實世界的高精度三維地圖,實現定位并讓虛擬世界與真實世界疊加,實現這一層的話將會有望打破虛擬世界和真實世界的邊界;
第四層,虛實聯動。如果沒有聯動,那么美好就將會只能留在虛擬世界。而要通過改變虛擬世界來改造真實世界,也其答案不言而喻,也就是機器人的力量。
最后譚平認為,如果這四層元宇宙的技術都能夠實現,那么接下來一個全新的互聯網時代就將會到來。
數字化普惠,與云釘一體的趨勢
如今,數字經濟發展存在一大矛盾,企業數字需求很強烈但軟件供給不足,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云智能釘釘總裁葉軍,表示這一問題產生的原因在于軟件制作成本高,而云釘一體可以解決這一問題。
在釘釘推出 6.0 版本之后,釘釘的價值日益增加,其能夠把溝通搬到線上,把協同搬到線上,將銷售等進銷存系統搬到線上,把生態伙伴的業務鏈接搬到線上。而企業所需要的還不止于此,他們還希望數據能夠流動,而這也恰恰就是數字化和信息化最大的區別。因此,釘釘幫助大家共同進入數字化的方法主要包括了兩方面,組織數字化和業務數字化,而這兩個數字化被稱為企業數字化的基因雙螺旋結構。
組織數字化在過去是 HR 系統等簡單操作,但是現在很多企業,還希望用數據去分析組織架構是否合理,部門協同是否高效。組織數字化技術的價值就在于幫助管理和參考,釘釘全模塊一體化智能平臺,能夠打通業界的海量 SaaS 軟件,讓數據流動起來,讓 SaaS 軟件相通且不孤立。
業務數字化的價值在于讓業務高效創新,以往ERP數據往往不準確、不及時,而如今問題依然存在。想要解決這一問題,釘釘從四個方面著手進入:
第一,將業務系統放在云上,而不是本地。這樣的話可以讓應用上云,讓創新的使用方式產生。在統一的界面及體系中使用,增加應用流動性。
第二,解決系統連接問題 ,讓系統的連接更加普惠。系統連接的的本質是中心問題,云釘一體讓問題以客戶為中心進行解決,而不是以平臺為中心。
第三,人機交互問題。以往人機交互往往會使用組件,讓選擇變得更容易。但是如今人機交互還依賴于IoT設備,互聯網表單等大量的輸入形式,速度慢形式多,自然難度高。而釘釘搭低代碼平臺,讓用戶可以在手機上直接搭建應用,提供低代碼平臺并精選600套模板鼓勵大家擁抱低代碼,讓更多人能夠開發系統,提供效率。
第四,場景化問題。釘釘的價值在于其界面上每個位置都可以開發,工作臺可以定制,并且這些能力正常對外開放,其可以幫助用戶跨組織、跨公司開發。云釘一體在幫助企業加速數字化,希望未來能夠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專家能夠享受到數字化紅利。
結語
早在今年 5 月的阿里云峰會上,達摩院院長、阿里云智能總裁張建鋒表示,今年對于阿里云來說有四個關鍵詞:做好服務、做深基礎、做厚中臺、做強生態。
從昨日在云棲大會開幕式發布的云芯片倚天 710、磐久自研服務器、開源玄鐵 RISC-V 系列處理器,到今天重磅發布的神龍4.0、龍蜥操作系統、PolarDB 升級、PolarDB-X 全面開源、推出阿里靈杰等新技術產品,我們發現阿里云做深基礎的戰略成果浮出水面,底層自研技術迎來大爆發,其終極目標是打造面向未來、以云為核心的新型計算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