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的電視和家居用品制造商之一海信的總裁告訴 CNBC,全球芯片短缺可能會再持續兩到三年,然后才會結束。
從消費電子公司到汽車制造商,各行各業都在應對半導體短缺的問題。這導致游戲機等產品短缺,制造商難以跟上需求。
包括電動汽車制造商在內的中國企業也感受到了壓力。
中國國有電視和家用電器制造商海信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也受到了一些影響。這家總部位于青島的公司總裁賈少謙表示,其產品的生產成本有所上升,但業務仍然正常。
“海信做家電和消費品,這需要相對簡單的芯片。盡管供應緊張,成本上升,但我們的業務仍然正常,”據CNBC的翻譯,賈用普通話說。
賈說,大多數芯片進口到中國,最終產品在中國制造后再出口。
Marvell 首席執行官表示,半導體芯片短缺可能會持續到2022年
半導體公司Marvell Technology的首席執行官表示,半導體芯片短缺阻礙了從汽車和計算機到電器和牙刷等產品的生產,這種短缺將持續到 2022 年,甚至可能超過2022 年。
“現在,半導體的每一個終端市場都在同步增長;我已經在這個行業工作了 27 年,我從未見過這種情況發生,”Marvell 首席執行官馬特墨菲在早前的一場活動中說。“如果一切照舊,一切順利,這將是一個非常痛苦的時期,包括 2022 年全年。”
雖然幾家芯片制造商已經宣布了擴大工廠產能的計劃,但墨菲指出,他的公司是無晶圓廠并與合同制造商就其設計進行合作,他表示“這要到 2023 年和 2024 年才會開始——所以這是一個痛苦的時期。”
與墨菲的一些芯片行業同行相比,這種觀點更為悲觀,他們最近表示,隨著新工廠的開工,他們預計明年的短缺將減少。
AMD首席執行官 Lisa Su周一在加利福尼亞州比佛利山莊舉行的 Code Conference 上表示: “我們總是經歷起起落落的周期,需求超過供應,反之亦然。” “這一次,不一樣了。”
蘇說,雖然她預計 2022 年上半年“可能會很緊張”,但隨著制造能力的開放,下半年的情況不會那么嚴重。
“你知道,新工廠的建設可能需要 18 到 24 個月,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更長,”蘇說。“這些投資可能是在一年前開始的。”
AMD 的競爭對手英特爾是希望在制造上加倍投入的公司之一,該公司在 3 月份宣布將投資 200 億美元在亞利桑那州新建兩家芯片工廠。
臺積電是最大的合同半導體制造商,與包括 Marvell 在內的公司合作,也在亞利桑那州建造一座價值 120 億美元的工廠。該公司在 4 月份宣布,將在未來三年內投資 1000 億美元以增加工廠產能。
墨菲表示,隨著對某些使用芯片的產品的需求最終下降,短缺可能會得到解決。
“我認為,從我的角度來看,電子行業的每個部分都不可能繼續保持增長,從而在接下來的 12 個月內拉動需求;這沒有任何意義,”墨菲說。“我認為必須有所付出。當它提供時,應該會釋放出整體產能,供其他行業消費,并最終使其與真正的需求保持一致。”
Murphy 表示,需求放緩可能來自個人電腦市場等領域,理由是美光科技對下一季度的銷售指引低于預期。
美光科技首席執行官 Sanjay Mehrotra也表示,雖然 PC 終端用戶需求強勁,但“一些 PC 客戶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因為他們沒有獲得足夠的構建所需的所有組件。個人電腦。”
根據市場情報公司 IDC 的數據,2020 年個人電腦的銷量超過 3 億臺,高于 2019 年的 2.68 億臺。
這讓一些分析師預計未來幾年個人電腦的銷量將超過 4 億臺,但墨菲在 CNBC TEC 活動期間對這一銷售軌跡表示懷疑。
最終,墨菲表示,他預計“當這一切完成后,會有大量庫存過剩”。
他說:“如果你看看有多少口罩、洗手液或衛生紙四處流動,就會出現恐慌,而且現在出現了對半導體的恐慌性購買。” “在某些時候,你點了一個訂單,結果卻反過來了。”
Murphy 表示,半導體的短缺已經改變了一些與供應鏈相關的想法。
他說:“甚至在大流行來襲之前,就已經在收緊了。” “芯片公司現在實際上必須對供應進入采取不同的看法,就如何規劃產能、與供應商的關系而言,這是一項戰略要務。”
墨菲說,買家更愿意提前支付產能或簽署照付不議協議,這意味著公司將從供應商那里拿走產品或支付罰款。
他說:“我們將此視為向戰略能力轉變的戰略轉變,而不僅僅是事后的想法。”
博世高管:明年缺貨是常態
日前,據博世中國總裁陳玉東在2021博世汽車與智能交通技術創新體驗日上表示,在7、8月缺芯最厲害的時候,汽車芯片的訂單滿足率甚至不到20%,即訂單1萬塊,拿到2000塊,換句話說就是缺貨比例高達80%。進入9月和10月,芯片短缺的情況在稍微好轉一些——雖然目前來看滿足率依然不超過50%。
目前缺芯問題已經成為了一個行業的普遍現象,不少車企出現了交車難的一個問題。但從各方表態來看,情況在逐漸好轉。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近日亦稱,雖然芯片仍然不能滿足生產需要,但從9月情況來看,芯片供應略有緩解,并且四季度芯片整體供應預期將好于三季度。
盡管如此,陳玉東還是給出警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到今年第四季度芯片滿足率也不會達到100%。甚至明年他認為也不會完全恢復。“明年之內,我認為會恢復到今年上半年以前的情況,也就是缺貨10%到20%,并且這將是一個常態,真正要百分之百滿足大家的需求還是很難的。”而即便是國產替代,這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要寄希望馬上好轉。
“因為芯片行業具有國際化和互相協作性。我們的統計數字顯示,一輛車約有100~500個芯片,平均每輛車上會有17塊博世芯片。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免不了用很多其他半導體廠商的芯片,博世可能是最大的半導體采購商。因為半導體的采購量和價格是強相關的,我們會比主機廠的采購成本低。”陳玉東說。
陳玉東認為,從長遠來看,若想解決芯片危機,加強國產化的芯片研發與生產是重要任務。“國產芯片完全替代進口芯片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陳玉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