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隨著新能源汽車、自動駕駛、家電等領域需求的快速增長,最為緊缺的28nm及以上成熟制程芯片的供應似乎成為關注的焦點。
當前的半導體先進制程已經演進到5nm量產階段,但這并不代表成熟工藝已經過時,相反,28nm成熟工藝依舊備受市場青睞。
28nm,走紅過,被冷落過
28nm是成熟工藝中的重要節點,區分了先進制程與成熟制程。
由臺積電于2011年率先推出,此后,三星、格芯、中芯國際等大廠也接連宣布突破了28nm。
2013年是28nm制程的普及年,2015—2016年間,28nm工藝開始大規模用于手機應用處理器和基帶。
隨著技術的成熟,28nm工藝產品市場需求量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并且這種高增長態勢持續到2017年。
到了2018年,全球28nm呈現產能過剩格局,臺積電、聯電等都面臨產能過剩的危機。
同時,隨著先進制程的不斷突破,28nm對于晶圓代工廠來說賺錢的價值也在下降。
再加上未來市場供需存在不確定性,擴充成熟制程可能造成產能過剩。
這幾年,臺積電等廠商幾乎都把重點投向了先進制程。
成熟制程28nm靠疫情再次出頭
在疫情帶來的消費電子以及新能源汽車、5G、AIoT 等新應用的快速興起,讓多年不再擴產的成熟制程迎來了爆發式的需求增長,供需嚴重失衡,持續沖擊著眾多的行業。
至此,臺積電再次扛起了28nm大旗,而聯電、格芯則憑借戰略轉變的優勢,在這個節點攻城拔寨,中芯國際也在鉆研多年后,迎來了28nm好時機。
28nm以上的成熟工藝芯片在則不同,這類芯片應用范圍非常廣,包括電源管理器、功率器件以及汽車等多個領域。
毫不客氣的說,28nm以上的成熟工藝芯片在所有的芯片供應中占比最高,也是需求量最大的芯片種類,在此次全球缺芯環境下,成熟工藝存在巨大的缺口。
伴隨著物聯網建設的加速,大量的IoT設備將帶動MCU以及射頻芯片的需求,而這些芯片大多都是采用成熟制程工藝,所以,28nm以上的成熟芯片的市場空間依舊很大。
根據IHS Markit預測,全球晶圓代工市場的規模將在2025年達到961億美元,其中28nm以上的成熟制程占比將達到48%。
28nm成熟制程需求旺盛的原因
從技術層面來看,28nm可以說是最具“高性價比”的制程技術。
IBS的數據顯示,28nm之后芯片的成本迅速上升。28nm工藝的成本為0.629億美元,到了7nm和5nm,芯片的成本迅速暴增,5nm將增至4.76億美元。
相關資料顯示,28/22nm采用高介電層/金屬閘極(HKMG),是平面式技術世代中最高階的制程,價格比16/12nm 所采用的 FinFET 技術低廉,可提供客戶兼具效能與成本的最佳解決方案。
從終端產品應用來看,較為成熟的28nm節點主要應用包括中低端手機、平板、機頂盒、路由器等主芯片。
在智能駕駛、萬物聯網的趨勢下,需要更多的IC,但也不必用到7nm、5nm生產,用28nm制程即可滿足大部分的需求。
臺積電:大背景下迅速投資擴產28nm
臺積電在官網發布公告,臺積電成立的子公司日本先進半導體制造公司將在日本建廠,同樣,在日本建立的產線也是成熟工藝,為22nm和28nm產線,初期建廠投資為70億美元,計劃在2024年投入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臺積電在高雄建廠,將投入577億,預計高雄工廠的產能不會太小。
臺積電意識到28nm成熟工藝的重要性,所以,選擇調整業務方向,加大28nm成熟芯片產能的擴充。
中芯國際:提前部署28nm將獲得更多芯片訂單
今年3月,中芯國際便已經宣布擴產12英寸28nm成熟工藝產能,將投入23.5億美元,預計明年便能投產使用。
其實,中芯國際已經不止一次擴產28nm產能,今年9月,中芯國際再次決定投資88.7億美元,在上海臨港自貿區再次建設一條月產能10萬片的28nm產線。
按照中芯國際的計劃,建立的28nm成熟工藝產線,部分產能到明年就能釋放。
此外,中芯國際率先建立28nm產線,也就意味著,在產能釋放方面比臺積電更快,如此一來,在全球缺芯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中芯國際將從市場中獲得更多的芯片訂單。
美國攔路虎隨時角落局勢
光刻機是半導體設備中技術壁壘最高、難度最大、國產替代進程較慢的設備。不過這一次中芯國際并不缺乏用于28nm產線的DUV光刻機。
盡管ASML DUV光刻機的光源及部分部件是在美國生產,然后運往荷蘭組裝,但在荷蘭生產的光刻機并不需要美國批準。
短期來看,中芯國際并不會缺少用于28nm產線的DUV光刻機。
光刻機暫時不是攔路虎,但其他設備的交付情況并不樂觀。應用材料、泛林半導體等設備巨頭在美國生產的半導體設備如果無法按期交付,可能會阻礙中芯國際28nm擴產進度。
國產設備廠商技術水平基本已達28nm
北方華創的立式低壓化學氣相沉積系統可用于28nm及以上的集成電路制造;其exiTin系列TiN金屬硬掩膜機臺可以用于12英寸55-28nm的Ti/TiN PVD工藝。
目前TiN金屬硬掩膜機臺已進入國際供應鏈體系并穩定量產;此外,北方華創PEALD設備也能夠滿足28nm產線的要求。
拓荊科技的主要產品有等離子體增強化學氣相沉積(PECVD)設備、原子層沉積(ALD)設備和次常壓化學氣相沉積(SACVD)設備三個系列,可用于28nm/14nm邏輯芯片產線。
目前,芯源公司的涂膠顯影設備最高可用于12英寸單晶圓處理,其前道KS-FT200/300涂膠顯影機可用于28nm及以上工藝節點。
整體來看,大部分國產設備廠商的產品已可以應用于28nm制程產線中,甚至在部分領域達到了行業領先水平。
結尾
總體來看,28nm的大爆發,既得益于其自身技術和價格優勢,更多的還在于市場需求的加持。
隨著這些廠商的技術和設備逐漸成熟,28nm芯片的國產替代正越來越近,值得行業期待。
部分資料參考:未來商界觀察:《中芯國際的選擇是對的!臺積電投570億建新廠,重回28nm賽道》半導體行業觀察:《28nm競爭進入新階段》,蘑菇談科技:《中芯花12億美元訂購光刻機,三次加碼28nm后,ASML終于傳來了消息》,愛集微APP:《28nm大爆發,大陸何時能徹底攻克這座“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