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全球芯片危機影響,過去一年,不少行業都出現停產、停工的情況。雖然目前缺芯問題已經有所緩解,但不少業內人士表示,無法看出芯片短缺問題,在何時會被解決。
當然,芯片危機對于芯片供應鏈企業而言,也不失為一個好消息。
畢竟,只要芯片危機持續,芯片企業就可以持續提升產能,抬高產品售價。
正是因為有這一邏輯存在,很多國內用戶,都將此次芯片危機看作是國內芯片企業崛起的機遇。甚至不少分析師認為,中國芯片產業鏈企業可以趁此機會實現彎道超車。
但在筆者看來,這種說法站不住腳跟。
中國雖然是全球最大半導體消費市場,每年消耗全球近40%的半導體產能,但是,中國并不具備與之相匹配的半導體生產能力。
數據顯示,最近三年,中國集成電路芯片進口金額都在3000億美元以上,去年進口金額更是超過3500億美元。中國70%以上的半導體需求,都要通過芯片進口來滿足。從該角度來看,半導體產品漲價,對我國影響是弊大于利。
不可否認的是,芯片危機的確幫助我國部分半導體廠商實現了快速發展。以中芯國際為例,過去一年時間里,中芯國際四處擴充產能,代工服務費用水漲船高。
在此背景下,中芯國際營收實現了大幅增長,凈利潤屢屢刷新紀錄。
但即便是吃到了缺芯紅利的中芯國際,其實也是認為:全球芯片危機和我國半導體企業幾乎沒有關系。
在11月20日舉辦的紅杉數字科技全球領袖峰會上,中芯國際CEO趙海軍就表達了這一觀點。
趙海軍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中國生產的芯片,在全球市場所占百分比還是個位數,根本無法影響到全球芯片產業鏈。
此番言論也撕開了中國缺芯表象,讓更多人看到了中國缺芯的真正原因——產業鏈全面落后。
由此來看,中國芯片產業鏈企業根本無法實現彎道超車,甚至想要追趕上海外廠商都很難。
畢竟,芯片危機爆發后,積極建廠的并不是只有中興國際。臺積電、三星等巨頭,都在加速提升產能。另外,老牌巨頭英特爾也在積極進行調整,想要在芯片代工市場獲得更高的份額。
對比來看,技術落后,產能落后的中芯國際,其實并不能在此時期占到太多好處。當然,中芯國際也有自己獨特的優勢。
中芯國際背靠龐大的中國市場,這將可以為其提供強有力的訂單保障。雖然中芯國際目前還在美方實體清單中,貿易并非完全自由,但根據中芯國際公布的官方信息來看,公司通過調整生產結構,目前完全有能力實現芯片持續生產。而且,國產28nm工藝、14nm工藝即將下線,中芯國際也無需為技術問題而擔心。
綜合來看,中國半導體產業鏈企業,雖然無法在短時間內超車海外企業,但未來并非沒有超車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