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歐盟擬放寬對政府援助半導體行業的政策補貼限制,該項新政策允許各國政府補貼歐洲的尖端芯片工廠。歐盟之所以出臺這樣的政策,其直接原因是為了應對當下全球的“芯片荒”,以保障本土企業芯片供應安全。其根本原因還是基于貿易保護主義的邏輯,在中美都在大規模投資半導體產業,做大做強本國半導體產業的情況下,歐洲為了不在這次半導體競賽中落伍,不得不制定補貼政策,提升本土企業的競爭力。
“芯片荒”彌漫全球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企業紛紛下調了指標,準備收縮戰線過冬,在主機廠削減訂單的情況下,全球半導體原材料、制造、封裝測試廠商均下調了產能指標。
受貿易摩擦影響,國內IT企業基于未雨綢繆的考慮大量囤積芯片,下單量遠超實際芯片需求量,進而導致多類芯片價格上漲。渠道商看到有利可圖也紛紛加杠桿、下訂單,大量囤貨,屯積居奇,人為制造市場恐慌,試圖炒高芯片價格謀取暴利。
與此同時,疫情期間全球居家辦公人數大幅增加,全社會對居家辦公和居家娛樂的電子設備需求猛增;國內5G網絡的鋪開,部分地區的運營商加緊備貨,增加了5G芯片需求;全球汽車市場轉暖,對汽車的市場需求開始攀升......在后疫情時代,全球企業對芯片的需求發生報復性反彈。
對于整機廠而言,完成產能爬坡只需要兩三個月左右,但芯片制造商要完成產能爬坡卻沒這么迅速。一顆芯片從原材料到可以交付客戶,要經過晶圓(原材料)生產——芯片設計——芯片制造——封裝測試等環節,這意味著,芯片制造商要擴充產能,前提條件是原材料廠商增加硅晶圓出貨量。整個產能爬坡過程,最快半年,慢則一兩年。
一快一慢間,導致全球爆發芯片荒,汽車廠商的損失尤為慘重,大眾汽車曾公開表示,2021年第一季度削減汽車產能10萬輛。福特的數個汽車裝配廠曾因芯片荒進入停工狀態。豐田在中國的數條生產線曾因芯片缺貨而關閉,德克薩斯州生產的坦途卡車因芯片不足產量削減40%。
為了應對危機,通用汽車總裁Mark Reuss表示,該公司將與7家芯片制造商共同開發半導體,包括高通、意法半導體、臺積電、瑞薩電子、安森美、恩智浦和英飛凌。福特汽車也表示,福特與GF達成了聯合開發汽車芯片的戰略協議,以共同研發和生產高端芯片。
市場緊俏下,臺積電、聯電、意法半導體、瑞薩、恩智浦、英飛凌等公司在過去一年中先后宣布漲價,就連在國際巨頭的夾縫中求生存的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等大陸廠商,也在隨著市場大環境而水漲船高。
歐盟制定補貼政策應與中國美國競爭
早在2014年,我國成立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其中,一期募集資金1387億元(2014-2019年),市場預計二期規模有望達到2000億元,其投資方向是既包括傳統半導體產業,又包含智能汽車、智能電網、人工智能、物聯網、5G等,國內一大批半導體設計、設備、制造、封裝測試企業都受益于大基金。必須說明的是,這僅僅是大基金的投資,并不包括地方政府投資和社會資本投資。
由于大基金采用國有資本投資撬動社會資本投資的模式,因而大基金撬動的社會資本將會是大基金募集資金的數倍。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高級副總裁、技術政策項目主任詹姆斯·劉易斯表示,“中國對半導體的投資可能是美國的1000倍,這樣的實力對比無論如何都沒法贏。”他認為,美國目前在這場科技競賽中領先,但中國正努力追趕,而美國最大的劣勢是“不愿花錢”。
就發展半導體產業而言,美國也毫不示弱,除了“燒錢”,美國政府還可以利用其霸道的行事方式發展本體半導體產業,以及通過行政手段加強美國對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控制。多年前,在特朗普政府的“勸說”下,臺積電決定投資120億美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設芯片工廠,該工廠投產后將生產5納米先進制程,月產能2萬片晶圓。
目前,該工廠已開工6個月,處于初期的施工階段。在政策方面,拜登政府已經提議為臺積電等芯片公司在美國本土建廠提供520億美元的補貼。行業報告預計,美國政府將投資約500億美元,在未來10年在美國建造19座晶圓廠,使美國本土芯片制造能力翻一番。
另外,美國政府還利用其霸權地位,強行獲取全球晶圓大廠的商業機密。在今年9月,美國商務部以提高芯片“供應鏈透明度”為由,要求臺積電、三星等晶圓代工廠在45日內交出被視為商業機密的庫存量、訂單、銷售紀錄等數據。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表示,政府需要更多的信息,需要知道芯片要運往哪里,瓶頸在哪里,這樣才能防患于未然。
雷蒙多提醒行業高管,如果他們不自愿分享信息,她可能會援引冷戰時期的《國防生產法》,迫使他們分享信息。11月8日,臺積電發表聲明稱,公司已回應美國商務部提出的提供供應鏈信息以幫助解決全球芯片短缺問題的要求。可以說,美國正在利用商業手段和行政手段雙管齊下,加強對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控制。
由于中國和美國都高度重視半導體產業,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而且力度空前,這使歐盟感到了危機重重,如果說中國和美國這些政策和投資只有在5至10年后才能顯示出威力,那么,特別是受全球“芯片荒”的影響則是非常直截了當的,這已經讓不少歐洲企業因芯片供應鏈不穩定而憂心忡忡。
相對于美國的霸道行徑,歐盟國家既無力對中國發動較為劇烈的貿易摩擦,又無法像美國政府那樣“威懾”臺積電等半導體寡頭,那么,唯一可行的出路就是依托歐洲工業的先發優勢和“祖業遺產”,加大投資發展自己的半導體產業。
歐盟人心不齊難成大事
目前,全球半導體產業分工呈現“雁行”狀態,美國及其歐洲盟友占據技術門檻和利潤最高的半導體設備和設計環節,日本、美國、歐洲、韓國公司占據了原材料環節,臺灣地區和韓國占據了制造環節,臺灣地區和中國大陸占據了封裝測試環節。
雖然歐洲白左政客一直在瞎折騰,但好歹西歐國家曾經是先發工業國,依靠工業文明殖民全球,其技術底子還是不錯的,具有ARM、博世、英飛凌、ST、恩智浦等一批企業。不過,受美國英特爾、AMD、英偉達、賽靈思、TI等一批大廠排擠,除了ARM在嵌入式和智能手機領域地位穩固,歐盟的半導體企業基本被美國企業壓著。
像桌面、服務器高性能CPU、GPU這類大家耳熟能詳的芯片,基本沒有歐洲企業什么事情,博世、英飛凌、ST、恩智浦等公司則更多在一些細分市場耕耘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德國的Siltronic、法國的Soitec在原材料方面具有一席之地,但相比于日本勝高、越信的市場地位依然有一定差距。荷蘭ASML雖然是全球唯一能夠制造尖端光刻機的廠商,但其最關鍵的零部件——光源依然要從美國進口。
可以說,當下歐洲半導體企業的現狀是具有較好技術積累和基礎,在設計、制造、設備等領域都有自己的建樹,但被美國、日本、韓國、中國臺灣在各自強勢領域壓制,處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狀態。
如果歐盟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單一制國家,那還是非常有潛力的,但問題就出在,歐盟人心不齊,一團散沙。英國一貫就是歐洲“攪屎棍”,奉行大陸均勢政策,不希望德國或法國主導歐洲。本次允許各國政府補貼歐洲尖端芯片工廠的政策,恰恰就是法國和德國政府推動的,在彭博社的報道中就稱這一法案是法國的勝利。
雖然法國和德國希望通過政府補貼發展本土的芯片產業,以幫助企業與美國和中國競爭。但歐洲那些本國半導體技術落后的小國則更希望堅持自由市場,荷蘭、愛爾蘭在內的6個成員國就致函歐盟委員會,反對將政府資金用于大規模生產或商業活動。信函中稱,對關鍵行業的戰略資金“過度和非定向使用”將導致“歐盟內部的補貼競爭和不公平競爭”。因為法國和德國主導的這項法案對這些小國而言沒有好處,“造不如買”最符合這些小國的利益。即便是有半導體廠商的歐洲小國,其半導體廠商也對美國技術也有依賴,比如ASML,與其說是光刻機制造商,不如說是光刻機組裝商,正如聯想不會放棄使用美國技術組裝電腦。
荷蘭為了本國企業能夠從美國獲取先進技術,必然反對法德主導的補貼政策法案。愛爾蘭的情況也是類似,愛爾蘭之所以反對法案,主要是因為其半導體產業主要依賴外資,其中,最關鍵的當屬英特爾在愛爾蘭的工廠。目前,愛爾蘭已經成為英特爾在美國之外最大的生產基地。英特爾公司正在加大對愛爾蘭的投資,對工廠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
由于歐洲國家內部勾心斗角,法國和德國主導的這項法案在落地過程中沒準會出現各自幺蛾子。誠然,法國和德國對于發展半導體產業雄心勃勃,但受制于國力和所處大環境,頗有“心比天高,命比紙薄”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