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之內中國一線城市不再需要限購限行,10年之內基本解決擁堵問題,無人駕駛汽車也有望開上月球。”
在百度Create 2021(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中,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彥宏提出這一未來暢想。
科幻照亮現實。
“新一輪科技革命風起云涌,AI的新階段,呈現融合創新、降低門檻的特點。”百度CTO王海峰從技術發展層面解構了這一暢想的可觸性。
現在,智慧城市進入更深的應用場景,工業互聯網、智能駕駛等領域也逐步進入數字化的深水區,多個場景帶動百度智能云落地加速,讓其收入也再次提速。
智能云為百度核心的非廣告業務,也是目前百度增長的主要動能,而智慧城市作為百度智能云的第二大應用場景,僅次于工業互聯網,也是云業務制勝的關鍵一環。環環相扣,百度如何攜云進化?
智慧城市進入“場景驅動”階段
在麗江景區街頭,一個安裝了智能政務通的手機,一張志愿者的工作牌,一件工作服,一位央視記者便開啟了“網格員一日體驗”。
剛上崗,手機便“叮咚”提示:距離兩百米的地方有一輛違規停放的自行車,需要工作人員解決。第一個任務尚未完成時,這位“新網格員”就接到第二個任務:不遠處有一袋小小的垃圾。
這是近期央視新聞直播報道的麗江智慧城市建設體驗。從自行車到一小袋垃圾,背后的千里眼是智慧城市的方案。
2021年5月7日,百度智慧城市參與建設的“智慧麗江”城市大腦正式上線運行。
如果以傳統的方式進行景區管理,就意味著工作人員要進行“盲掃”,大面積地巡視、掃街,發現城市里的違章事件后進行上報。但這種方法監管范圍有限,且不能實時發現。總體來說,存在“費時、耗力、效率不高”的問題。
然而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則可以快速識別出城市中的違章行為,確定事發地點和責任主體,并智能派單——就近安排城管人員和網格員針對性地進行處置,提升治理效率。
實際上,景區管理只是麗江智慧城市建設中的管窺一角,智慧城市的魔力不止于此。基于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等數字化技術建設的“智慧麗江”城市大腦,目前,已實現對黨建政務、文化旅游、社會治理、生態環保和公共服務五大板塊業務的數據支持和AI賦能,提升了城市治理的精細化、智能化、科學化水平,取得實戰成果。
在文化旅游領域,百度智慧城市主要在兩方面幫助麗江城市建設升級:一是利用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文旅場景的全面分析,幫助旅游主管部門指導全域產業布局,提高服務質量,增強運營能力;二是助力麗江文旅監管,如前文的景區治理,此外還包括旅行社有沒有強制消費、路線是否合規等功能,景區內外形成完整的監管網格。
高效地解決城市復雜管理問題,這是智慧城市在時代舞臺上的光鮮外衣,而舞臺之下的背后建設邏輯及底層支撐技術,往往是外界看不見的。
“一方面,城市的管理需求是縱向的,會有不同的場景,如城市治理、水務、環保、共享單車管理、醫療惠民等,要形成一個個場景的閉環管理;另一方面,城市管理也是橫向的,如各部門之間的協同,打破壁壘,在應急事件面前可以快速協調。”百度智能云智慧城市事業部總經理劉捷表示,城市建設具有縱橫交錯的特點,不是單線思維。
城市建設的復雜性,也對技術解決方案提出挑戰:不僅要有宏觀能力,還要有效關注到細微末節的問題,所以意味著技術方案要“廣而全,精而細”。
百度智慧城市建設思路形成“1+1+4”架構:
其中第一個“1”代表新一代政務云,這是城市智慧升級的底座基礎設施;第二個“1”表示具有感知能力、AI能力、數據處理、運行指揮能力的城市大腦,這是城市之所以能夠“智慧”的核心層,數據開始產生大量價值;“4”則指賦能城市洞察、城市治理、產業發展和民生服務四大領域的智慧化場景應用。
簡單來說,百度將AI與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優勢相結合,提供了一個“云智一體”智能化的基礎平臺,基于此平臺可以滿足復雜需求。這解決了傳統智慧城市中的數據孤島和能力單一的問題。
在應用層,百度所選的四個場景也有自己的考量。劉捷表示,城市治理是智慧城市建設中最受關注的領域。在此基礎上,百度也把自身從技術、平臺、應用、生態到人才培育的一整套產業發展賦能體系應用到了智慧城市建設領域,助力產業鏈的現代化水平。“我們也非常關注智慧城市如何服務民生,如何讓城市居民都能享受到智慧城市變革帶來的技術紅利。如許多投訴的問題不及時處理很有可能演化成重大事件,我們就希望利用數字技術做到‘未訴先辦’,在沒接到投訴電話之前就把問題解決了,這需要大量互聯網輿情數據的能力,以及自然語言處理分析能力。”
百度做智慧城市有“十二字秘訣”: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管得好。
“我們希望真正能幫客戶解決城市管理與服務的痛點,而不是領導視察時展示的工具。 ”劉捷說。
目前,百度已形成70+個智慧化應用場景解決方案,落地城市版圖不斷擴大:北京、上海、麗江、成都、重慶、廈門、蘇州……
以智慧城市為底座,百度智能云正在加速落地。
“發展十余年,智慧城市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10年開始縱向行業應用,第二階段是打破數據孤島,第三是場景驅動。”劉捷總結道。
以AI+云為基礎平臺的智慧城市,正在解決此前的大難題,并在各個細分應用場景上落地生根。
別只盯著北上廣,智慧城市也有下沉市場
智慧城市可以作為綜合AI、數據中心等落地的重要場景,并可以不斷豐富應用場景,深化應用的同時也能提升營收規模。因此,該領域成為巨頭在產業互聯網上的必爭之地。
“百度智慧城市業務已進入高速發展期,多年的業務積淀和實踐經驗也收獲了市場的認可。和去年比,業務實現了翻倍增長。”劉捷透露。
實際上,隨著政策的推動,許多城市都開始數字化、智能化升級的計劃。據中國智慧城市工作委員會數據:預測到2022年,我國智慧城市市場規模將達到25萬億元。相比2019年的10.5萬億元,翻了一倍還多。
新大陸如此誘人,也引得科技巨頭爭先恐后,競爭壓力加大。據智東西不完全統計,截至12月15日,共有76個過億元智慧城市項目發布了中標公告,數量上,前六名分別是騰訊、科大訊飛、中國聯通、華為、阿里、百度。
通過上面的智慧城市案例中,我們已經能看到,如今的智慧城市已經并非花瓶,需要較高的通用技術能力打底。那么,什么能力最重要?
百度的第一個回答是:全棧AI能力。
“從昆侖AI芯片,到人工智能操作系統飛槳 (PaddlePaddle) 深度學習平臺,再到上面的語音、視覺、知識圖譜、文字處理等算法。”劉捷介紹道,“一些企業是做攝像頭的算法識別,負責數據匯聚和數據治理。百度更多是基于這些數據,利用算法挖掘價值。”
其中最核心的是,技術數字底座的兼容能力。
“傳統的政務云僅僅能處理相對較為簡單的計算,以CPU為主;在人工智能時代,更多會用到AI芯片。”劉捷表示。
一方面,百度智慧城市的數字底座可以對不同廠商異構的芯片等AI算力設備進行統一進行管理和調度,以提升算力的計算效率和使用的飽和度。另一方面,這個數字底座是一個開放平臺,在算法方面更具包容性,可以做統一納管不同廠商提供的不同算法能力。
“比如我們有人臉識別的、車輛識別的、人體識別的算法,同樣也可以去管理其他做得比較好的算法,比如說對于道路積水的識別。”劉捷用一個例子來補充說明。“智慧城市領域非常多的需求,不是一家就能做完的。我們做核心底層平臺,希望有更多的生態伙伴來共同參與。”
智慧城市的需求進一步被刺激,但是也出現了“群雄角逐”的現象,巨頭在垂類的應用場景上都有自己的優勢,也進一步形成了差異化。
騰訊提出“WeCity未來城市”理念,主要是想通過C2BG模式實現城市連接,其邏輯很像打造智慧城市場景下的“微信”。阿里的智慧城市方案強調精細化,提出“城市管理要像繡花一樣精細”。
百度主要在于數據層面的價值挖掘。一方面,搜索引擎、地圖、Apollo智能交通應用等,百度自身就有一個比較龐大的數據庫。此外,基于大數據基因,百度在自然語言處理、知識圖譜等方面有深厚的積累,這也注定百度智能云會重點發力數據分析層面。
“百度地圖每天的訪問次數是1300億次,大量的調用使我們能夠提供實時車輛交通的數據、人口遷移的信息。”劉捷說。
數據要素是智慧城市的核心驅動力之一,但是數據孤島確是目前各地做智慧城市升級遇到的普遍難題,如:想要做人口遷移分析,可能需要三大運營商的數據。但是百度基于自身的數據服務能力,可以實現城市多源、多態數據的智能化采集、高效的知識圖譜組織和構建,實現海量數據知識的有效組織管理和便捷、高效、智能的知識應用,可以幫助政府在不同需求下快速獲取數據并進行分析。
另外,智慧城市建設也有“下沉市場”空間。
劉捷認為,目前,國內中小城市、區縣鄉村的智慧城市建設潛力巨大。“之前幾年,更多是一二線大城市爭先布局、建設智慧城市業務,現在這些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設依然在不斷完善和進化,但是增速沒那么快了,相反三四線城市和區縣鄉村對于數字化轉型的需求逐漸增高。”
“此外,國家‘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等政策加持,將會對這些地區的信息化建設、數字經濟發展水平起到很強的拉動作用。如,百度的愛企查工具,可以對企業大數據的圖譜分析打造產業級大腦,幫助地區分析產業鏈的優劣勢,以精準招商。”劉捷補充道。
數字化走入深水區,百度智能云營收加速
無論是阿里、騰訊還是華為,云計算已經成為巨頭們轉身產業互聯網的基礎。
顯性的增長速度,與隱性的增長空間,百度智能云也成為百度名副其實的“第二增長曲線”。
2021年第二和第三季度,百度營收同比增長分別為20%和13%,其中百度核心增長引擎不再是在線營銷服務收入,而是百度智能云為代表的非在線營銷收入:第二季度,在線營銷服務收入同比增長18%,非在線營銷收入同比增長80%,第三季度,在線營銷服務收入同比增長6%,非在線營銷收入同比增長76%。
事實上,百度智能云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尤其是華為云的后來居上,甚至不惜成本的搶占市場,讓騰訊、百度都壓力山大。但在今年以來,百度智能云卻突然迎來了一次加速增長。
從宏觀數據上來看,據Canalys發布中國云計算市場2021年第三季度報告顯示,阿里云、華為云、騰訊云和百度智能云形成的“中國市場四朵云”繼續保持主導地位。值得一提的是:百度智能云同比增速最快,成為年內唯一實現連續正增長的云廠商。
2021年Q2,百度智能云營收同比增長71%,不僅高于整個市場的增速,也高于四大巨頭的總體增長率。持續七成的同比增速,在業內也屬于高水平,如第三季度,亞馬遜AWS同比增速為39%、微軟Azure為50%、谷歌云為45%。
結合業務層面看,我們發現,收入的快速增長源于百度智能云在多個領域的落地,不僅在智慧城市方面,在工業互聯網、智能交通等領域也同樣如此。
究其原因,據國盛證券研報分析,百度智能云戰略性重視PaaS 和SaaS 層端到端業務。也就是說,百度智能云也從基礎建設,走到了重視應用層面落地的階段。
王海峰曾提到,百度智能云在制造、能源、水務、政務、交通、媒體等領域融合創新,把云智一體的技術優勢與企業生產經營流程相結合。
基于此,細至企業的內部生產管理,廣至產業鏈上下游,都是百度智能云的目標。
工業互聯網是一個典型的“技術+企業生產”的應用場景。
去年,百度花了7個月在某省會城市經開區部署開物平臺,為100多家企業提供設備上云,數據處理和企業應用服務;不久前,百度將開物平臺部署到重慶兩江、嘉興桐鄉等區域,只用了不到3個月。
據《中國工業互聯網產業經濟發展白皮書(2021年)》顯示,預計2021年,工業互聯網產業增加值規模將達到4.13萬億元。消費者互聯網時代有C端流量紅利,在產業互聯網,這些亟待轉型的工業、制造業也是一種流量紅利。
Canalys表示,在工業質檢領域,百度智能云市場份額第一,其與 3C、汽車、鋼鐵、化工等行業的100多家龍頭企業建立了合作。從收入方面來說,建立大客戶關系,可以為其保證穩定大宗的收入,隨著客戶數量的積累,也會不斷貢獻巨額的商業價值。
此外,在智能駕駛領域,智能汽車產生的數據越來越多,車企維護數據的成本大幅增加。智能汽車產生的數據量巨大,同時有要求實時計算反饋,基于性價比和效果的同步考量,上云計算便成為較好的選擇。
2021年6月,按合同金額超過人民幣1000萬元計,百度Apollo ACE智能交通引擎覆蓋城市增至20個,是去年同期的4倍。
9月4日,河北省招標投標公共服務平臺正式公示,百度中標滄州經濟開發區自動駕駛與車路協同智能化產業示范項目,項目總金額為1.67億元。9月22日,百度中標陽泉市車城網-車路智行新生態項目一期,項目總金額為1.56億元。
隨著目前智能駕駛領域的需求及訂單持續火爆,百度智能云的億元大單數量有望再次上升一個臺階。
“我們看好公司在渠道建設、客戶拓展等層面持續發力,進一步打開云業務中長期的增長空間,同時隨老客戶復購以及解決方案標準化程度提升,云業務毛利率有望持續提升。”國盛證券如此評論百度云業務。
結語
據彭博行業研究報告預計,元宇宙將在2024年達到8000億美元市場規模。可以預見的是,云計算作為“信息高速公路”,將依然占據不小的一塊市場份額。
今年,在智能經濟高峰論壇2021上,李彥宏提出 “新瓶裝新酒”:用AI時代的技術和服務來賦能千行百業。
AI+云,一次融合創新策略定義了百度的下一個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