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機構給出的2021年中國芯片發展成績指出國產芯片替代已取得長足進展,在多個行業都取得了突破,其中汽車芯片的國產替代發展進展最快,國產芯片進入高度繁榮階段。
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的汽車芯片企業已達到30家,比2018年的18家大幅增長,在多個行業都實現了國產芯片替代,顯示出國產汽車芯片的發展勢頭良好。
汽車芯片國產化迅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汽車芯片對工藝的要求不高,當下的汽車芯片普遍還在使用28nm乃至更落后的工藝,而中國最大的芯片代工企業中芯國際已量產14nm工藝,足以滿足汽車芯片對工藝的要求。
汽車芯片對工藝要求較低,在于汽車芯片強調穩定性,據業界人士指出一款汽車芯片的測試時間長達數年,高通的汽車芯片驍龍820A早在2015年就已推出,然而直到去年才獲得汽車企業的大規模應用,原因就在于汽車企業對汽車芯片進行長時間的測試,同時芯片企業還要確保這些芯片能穩定供應10年以上的時間。
如今已自研IGBT芯片的比亞迪就采用了90nm工藝,雖然工藝方面不算先進,而在技術方面已達到了世界主流水平,并獲得了業界的認可。
除了汽車芯片之外,其他行業的芯片也在加速國產化替代。近期飛騰研發的ARM架構服務器芯片就獲得了中國移動的認可,中國移動磐基 PaaS 平臺已完成對飛騰服務器芯片的兼容性認證,接下來中國移動或將規模采用飛騰服務器芯片。
華為的ARM架構服務器芯片更早獲得國內企業的認可,2020年中國電信采購的服務器芯片當中就有近兩成的份額給予華為的鯤鵬服務器芯片。服務器芯片加速推進國產替代,在于這可以有效確保信息安全。
在手機芯片方面,國產芯片替代進展也頗為順利,據悉華為已生產出完全國產化的手機,手機芯片、存儲芯片、射頻芯片都是國產芯片,不過其中的手機芯片受限于國產芯片制造工藝的影響,目前采用14nm工藝生產與全球主流水平存在差距。
其他中低端芯片發展更為順利,諸如計算器、體溫計這些日常用品中也有芯片,這類芯片完全可以采用成熟工藝生產,這類芯片更是早已實現國產化替代。
中國在2010年成為全球最大制造國,從那時候起就開始認識到被譽為工業糧食的芯片的重要性,積極推進國產芯片替代,以確保中國制造安全,2014年成立集成電路產業基金以來更是推動國產芯片進入超級繁榮階段,數年來涌現了數千家芯片企業,這些芯片企業如今開始見到成績,正是在它們的努力之下,國產芯片替代逐漸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