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半導體的大年,缺芯和國產替代,為國內半導體公司打入手機、家電、汽車、光伏等供應鏈創造了巨大的機遇。同時國內半導體公司也非常爭氣,產品線不斷突破,PMIC、SOC、MCU、IGBT、ADC、IPM等都有長足的進步,抓住了難得的彎道超車機會,市場份額提高,銷售爆發。
2021年回顧
2021年的上下半年有著明顯的差異,2021H1在芯片供給不足的刺激下,消費電子、家電、汽車和光伏等行業紛紛搶囤芯片,而且出現過度訂貨的現象,例如某企業原先只需要準備1-2個月的芯片庫存,但害怕搶不到芯片,愣是下了半年的訂單。結果就是2021年上半年的芯片全面缺貨和漲價,A股芯片公司的業績都很好,從設計、代工、封測,到IDM、半導體設備、半導體材料,2021年的Q1和Q2業績均爆發式增長,股價普遍上漲。但這種普漲,讓市場忽視了產品的差異性,不是所有芯片都能持續放量的,關鍵要看下游需求的持續性如何?
到了2021H2,半導體產業開始分化,手機、家電、掃地機器人的需求仍然疲軟,SoC芯片、Dram等數字芯片開始呈現乏力跡象,相關的A股公司季度業績環比增速變得低增長、不增長或者下降,股價開始回落。而下游需求非常強勁的IGBT、PMIC等功率半導體仍然供不應求,相關公司的業績繼續高增長,因此斯達半導、時代電氣、揚杰科技、士蘭微等公司股價在2021年的10-11月出現了第2波上漲。
總體而言,2021年是半導體價格普漲的年份,其實分不清什么是alpha,什么是beta?2022年將大家將清晰看到地哪些公司實現了產品和技術領域的突破?哪些只是漲價帶來的雞犬升天?因此,今年半導體產業景氣度肯定會走向分化,當市場看到景氣度下行的時候依然有公司呈現高速增長,市場就會甄別出真正的alpha,相應的公司股價也會有非常好的表現,關鍵是怎么甄別這種公司,而非投資一個純粹beta的公司。對于數字芯片or邏輯芯片,下游需求無論手機、筆記本、電視等消費電子都非常低迷,臺積電過去投資主要集中在先進制程,因此先進制程(存儲、邏輯、Soc等)芯片在2022年會出現過剩的狀態,大概從2021H2就已經能看到。
2022年展望
我一直都說,股票是研究未來和變化的學問,預期總是走在兌現之前。例如封測的長電,2020年初就漲到800億,而站在當時,只能看到2019年1億利潤,就算展望2020年,也不過10億利潤,說明800億市值是反應2021年20億利潤,而真到2021年做到>20億利潤,長電市值已經奔500億去了,同樣的例子還有兆易和HRW,不展開。
2021年半導體公司股價大漲有著極強的基本面支撐,業績都是大幅爆發,持續性的強弱又跟環比變化有關,但股價已經包含了2022年較高的預期。因此,今年半導體公司股價能否繼續爆發,需要從兩方面考慮:1)業績能否繼續超預期;2)產品線能否突破,產品線突破就意味著增加賽道,貢獻增量。
功率半導體需求受到新能源車、光伏、風電的影響,而出現超預期增長,預計22年產能供給釋放非常有限,22Q1產能相對21Q4環比沒有太大增長,全年產能釋放都會非常有限,因此產能緊缺周期會比想象的更長。不過就算功率半導體,需求也出現分化,低壓和平面Mos開始降價,SGT和高壓Mos繼續強勢,碳化硅和IGBT就更不用說,均在新能源車、光伏、儲能、風電等“碳中和”領域有著大量的應用。
邏輯于此,展望未來,重點得看產品能否取得突破性發展?或者產品能否持續高增長?基于這兩點,繼續看好功率半導體,特別是SiC和IGBT方向。
碳化硅,滲透率加速提高
SiC的核心需求還是新能源汽車,2021年前11個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達到251萬輛,全年預計340萬輛,2022年有望超過500萬輛。伴隨著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的提高,充電的便捷性問題就成為越來越多廠商宣傳的賣點。續航能力和充電時長是影響電動車普及程度的重要因素,使用碳化硅能夠很好地解決電動車充電的焦慮。小鵬汽車公布首個量產的800V高壓SiC平臺,充電峰值電流超過600A,采用高能量密度、高充電倍率電池,充電5分鐘最高可補充續航200公里。國內電動車廠商如吉利極氪、廣汽埃安、比亞迪e平臺、理想汽車、北汽極狐、嵐圖等也已經布局800V快充技術。
展望接下來的趨勢變化,將來碳化硅在快充中的推廣應用會比電驅快,核心的制約因素是成本和產能。如果在電驅使用碳化硅,中高端車型中使用硅基IGBT的總體成本約為3000元左右,碳化硅器件成本約為硅基IGBT的3倍,在相同性能的產品中,碳化硅器件可使汽車續航能力提升4-5%,性價比非常明顯,花3倍的價錢只提高5%的性能,并不劃算。而SiC快充是核心焦慮,如果快充越來越強大,為什么還要花大價錢提高續航里程呢?這本身就非常茅盾,而且電池還非常重。
SiC供給難點很多。SiC長晶的生長極為緩慢,每小時僅生長0.2-0.3mm,200多種晶型僅一種可用(SiC-4H),且晶棒切割難度大,因此碳化硅襯底從樣品到穩定批量供貨大約需要5年;另一方面,作為碳化硅器件性能及可靠性的關鍵,高壓器件用、低缺陷密度且均勻摻雜的碳化硅外延工藝難度大;疊加離子注入、柵氧可靠性及客戶驗證等器件端挑戰,碳化硅市場進入壁壘高,技術挑戰大。目前,全球碳化硅襯底產能折合4寸約60萬片,再除去供應射頻行業的半絕緣型襯底15-20萬片,能供應功率半導體的4寸SiC襯底只有40-45萬片。供應Tesla這一家公司都嫌不夠,Tesla的電驅和OBC都用SiC,4寸碳化硅只夠2輛車,這都還沒考慮襯底-外延-晶圓-器件等每個環節良率的損耗。
SiC需求爆發會比想象中更多。先不說電驅和光伏對SiC的應用,就單說快充OBC對SiC的需求,就會大超想象。從下圖看到,電動車快充需要用到10個碳化硅Mos和10個碳化硅SBD,20個芯片,每個芯片(Die Size)面積約35平方毫米,6寸的碳化硅襯底最多只能切:17663/35-471/8.2=450個芯片,考慮襯底-外延-晶圓-器件等每個環節的良率,綜合良率80%,大致能夠制造360個合格SiC芯片,相當于滿足18輛車的快充。假定2025年全球的電動車銷量達到2000萬輛,到時90%都用快充,對6寸SiC襯底的需求將達100萬片。如果考慮電驅和光伏,即使只用20%,需求還將增加1倍。
由于SiC襯底制造難度大、良率低,擴產難度高,2025年都很難滿足需求,更不用談SiC全面替代IGBT。
相關供應鏈:國外就不說了,就簡單提下國內公司。三安和華大半導體做全產業鏈,襯底主要是山東天岳,外延是東莞天域和廈門的瀚天天成,芯片是中電55所。封裝比較多,斯達用科銳的芯片給小鵬G9供800V方案,士蘭微也在發力。
IGBT,仍是電驅的主力
前面已經講到,現階段SiC受制于晶體生長速度,擴產緩慢,襯底制造的良率還不高,相同性能的價格是IGBT的3倍,經濟性不好;只有OBC快充恰好解決電動車里程焦慮的問題,因此迫切性很高,而且SiC快充解決了里程焦慮,為什么還要用更貴的SiC去提高續航里程呢?未來10年,SiC的成本很難降下來,各種理想化的情況成本也是硅基的1.5倍,SiC不可能徹底替代IGBT或者MOS,就像IGBT也沒有徹底替代Mos。所以,SiC和IGBT還會共存很長時間,IGBT仍會是電驅里的主力芯片,在光伏逆變器的地位也會差不多。
IGBT供應缺口。從產業鏈調研反饋看,主要廠商的IGBT供應只能滿足7-8成,今年電動車仍將快速增長,所以缺口很難縮小,最快也要到2023年下半年。
相關公司:IDM有士蘭微和、華潤微和中車時代;Fabless有斯達、新潔能等。
半導體的下跌與偏離
我經常說:“市場在短期會失效,長期卻是有效的,會糾偏。”理解市場才能抓住短期偏差的機會,但這對投資者的素質和能力要求極高,所以大部分人會選擇隨大勢。半導體現在處于預期非常混亂的時期,前面提到今年需要抓半導體的alpha,必須找到今年業績還能持續高增長的公司。然而這一點,知易行難,此時誰敢拍著胸脯說某公司今年業績一定能高增長呢?高估值必須有高增長預期,兩者需要匹配,記住,是高增長預期,過去的高增長只是過去。
半導體經過去年的高增長,今年許多公司的增速會放下來,從100%,200%增長,下降到50%甚至30%、20%,市場基于線性思維,就會預期接下來的增速繼續放緩,從而降低估值。站在當前50倍PE、100倍PE的背景下,胸有成竹地認定公司業績還能繼續爆發,甚至超預期,比較難!除非研究非常深入,只有極少數人能做到。股價在上漲趨勢和下跌趨勢,往往反映多數人的預期,高點減倉和低位抄底往往是研究深入者的機會。
半導體現在就是這種情況,許多公司的業績增速在2022年會下降,市場先整體殺估值,或許少數公司今年還會有alpha,但大家看不清,不敢完全相信,只能看圖先回避。等業績、訂單重新確認某公司仍有alpha的時候,再重新買回來。
我認為,現在半導體的股價下跌已經在price in業績增速的下降,是否會過度反應卻很難判斷?展望今年,產品突破和維持高增長的方向不多,SiC和IGBT都有巨大的潛力,產品供不應求,經歷波折,今年仍會走出alp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