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種者擼起臂膀,一只機械臂在一旁彎折、接近、瞄準、注射,一針完成。注射過程僅需半秒。
1月17日,一款自主智能無針注射機器人原型機發布,可由機器人通過三維點云相機識別注射部位,引導機械臂完成注射。據了解,該機器人由同濟大學聯合北京快舒爾醫療技術有限公司與上海非夕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及中國心血管醫生創新俱樂部共同開發。
作為學科交叉融合的落地產品,智能無針注射機器人需要兼具智能識別、無針注射、力控貼合等多個核心能力。據了解,機器人自主無針能力實現所需要的算法、技術以及生產工藝,均為我國研發團隊掌握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
據研發團隊帶頭人同濟大學副教授齊鵬介紹,機器人自主注射得益于其可以快速自動擬合人體對應部位,同時機械臂的七軸力控高精度算法和自適應力使其高精度、快速響應,能夠確保注射器末端垂直緊密貼合注射部位,提升注射效果,降低痛感體驗,同時機械臂在接觸皮膚及注射過程中對接觸力與按壓力進行精準控制,確保注射過程安全。
“無針注射系統是根據這個機器人自動化注射場景特別設計的。”快舒爾研發負責人陳蘇寧表示,無針注射是利用壓力源產生的瞬間壓力,推動藥劑經過一個極細的噴嘴,形成射流,高速穿過皮膚直接進入到皮膚下。藥液穿過微孔時形成100m/s的流速將正好穿透皮膚,進入組織,卻不會打到神經末梢,因此沒有注射器注射時的明顯刺痛感。
非夕科技自主研發實現了工業級力控,通過人體三維模型識別算法及自適應機器人產品和技術,促成機器人技術符合醫療領域對于精準控制的高要求。
研究團隊表示,希望智能無針注射機器人在嚴重的疫情環境中,可最大程度提升注射效率,并消除疫苗注射操作者的工作風險。
據了解,無針注射已經應用于胰島素注射及治療兒童矮小癥的生長激素領域,并于2021年底進入北京醫保甲類。此前的多項臨床試驗研究顯示無針注射可增加疫苗在皮下或肌肉組織的擴散面積,提高免疫應答率。業內人士表示,這將可能帶來兩方面益處:第一縮短疫苗注射后產生抗體的時間,提升免疫的效率;第二降低醫療廢物垃圾的處理難度,在衛生經濟學層面為國家節省處理醫療耗材的開支。
快舒爾醫療在回應科技日報記者時表示,該機器人目前僅處于原型機階段,仍存在需要人工換藥、注射成本較高等需要改進支出,以適應商業化落地的需要,距離獲批應用于臨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國的智能機器人應用趨于成熟,無針技術擁有核心專利。”陳蘇寧認為,這是人工智能領域與無針注射領域跨界結合做出的一次探索和嘗試,通過積極拓展醫工結合的領域,共同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才能有更多改善患者體驗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