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產能,還是產能。
5月4日,特斯拉傳來了大消息,確認在上海建設第二工廠。據悉該工廠年產能增加45萬輛,生產的車型包括Model 3和Model Y,建成之后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出口樞紐”。
那么,接近100萬輛是什么概念?這組數據又代表了什么?
據悉,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2021年累計的交付量約為48.41萬輛,占據了特斯拉全球交付量的51.7%。
如果第二工廠建成之后,那么單是上海兩座超級工廠的產能就超過了2021年特斯拉全球的產能。去年,馬斯克曾透露,上海超級工廠的產能已經超過了弗里蒙特工廠。
為什么馬斯克要在中國下重注?
第一,中國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消費大國。根據新浪財經援引數據顯示,2021年的新能源車銷量634萬臺,同比增長122%,其中中國以331萬乘用車,超越歐洲的218萬和北美的70萬。
2022年第一季度,中國新能源車銷量達119萬輛,超越歐洲的54萬和北美的23萬的數倍,全球占比達到了59%。
從上述數據我們不難看出,作為全球最重要的新能源車市場,我們匯聚了小鵬、比亞迪、理想、蔚來等眾多新能源品牌,抓住中國市場就意味著抓住了未來的鑰匙,因此作為新能源車的絕對龍頭企業,在中國下注是其難以拒絕的選擇。
第二,中國擁有全球最強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以及全球最大的動力電池廠商。當下,動力電池最大的廠商包括寧德時代、LG、松下等企業,但是隨著國軒高科等中國二線動力電池企業的崛起,中國的動力電池產業實際上已經形成了碾壓之勢。
在全球范圍內,動力電池板塊目前能勉強支撐的就屬韓國的LG,因此將更多的產業鏈放在中國國內,不僅有利于降低部分成本,還能和產業鏈廠商進一步加深聯系。
根據銀河證券預測,到2025年全球主要動力電池廠產能較2020年底增加約1400Gwh,年均新增280Gwh,屆時動力電池將迎來二次擴產潮,到時候國內動力電池的優勢會繼續擴大,那么此時在國內建廠也不失為一步好棋。
第三,新能源車的滲透率提升較快。目前,全球的新能源車滲透率為10%,而中國市場為18%,美國為6%,德國為21%,日本為1%。中美作為全球最重要的汽車市場,目前美國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仍然不高,但中國市場則表現比較強勁。
因此,特斯拉選擇在中國市場壓重注,也有助于國產特斯拉銷量的進一步提升。
此外,在生產方面中國市場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這點可以參考富士康。
4月21日,特斯拉發布2021年Q1財報時表示,雖然上海因為停工而減少了產能,但是現在產能已經恢復。他預測第二季度特斯拉的產能將會和第一季度持平,三四季度特斯拉將會實現很高的量產。他預計2022年特斯拉的產能可以達到150萬輛。
綜合而言,目前市場考驗新能源車企的條件已經開始“脫虛向實”,而產量就是其中最為重要的衡量標準,所以我認為目前特斯拉選擇在上海建立第二工廠正合時宜,也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