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雖然目前半導體產能依舊緊張,芯片缺貨問題也依然存在,但是目前芯片缺貨已經由去年的全面缺貨轉向了結構性的缺貨,即一部分領域的芯片(比如車用芯片)依然缺貨,另一部分領域的芯片由于終端市場需求的變化已經不再缺貨。
根據Susquehanna Financial Group此前公布的研究數據顯示,今年3月份的全球芯片平均平均交貨周期(從下單到交貨的時間)相比今年2月又增加了2天,達到了26.6周。
另外,消息顯示,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大廠臺積電在5月已通知客戶,將于2023年1月起將全面調漲晶圓代工價格5%-8%。
隨后,據《彭博社》報道,另一大晶圓代工廠三星也傳出即將上調晶圓代工價格的消息,而且漲價的幅度更是高達20%。
同時,晶圓代工大廠聯電似乎也計劃在今年第二季進行新一輪的漲價,漲價幅度約為4%。這一切似乎都在顯示,全球晶圓代工產能依然處于持續緊缺當中,芯片缺貨問題依然十分嚴峻。
但是,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不僅前發布的報告顯示,去年90%以上的終端市場都在面臨芯片供應不足的情況,而現在仍然存在供應限制的市場已經不到19%。
近日,摩根士丹利最新報告還指出,由于一些被認為在2022下半年有望反彈的終端市場比如智能手機、個人電腦(PC)開始出現疲軟態勢,大摩認為除了臺積電以外,所有晶圓代工廠的下半年產能利用率都會下降;晶圓代工廠的客戶可能違反長期協議并消減晶圓訂單,或者過多的芯片庫存可能會被清理。
終端需求全面下滑,國內手機廠商已大砍2.7億部訂單
自今年2月下旬以來,受俄烏沖突、全球通貨膨脹以及中國多地疫情封控影響,智能手機、PC(包括Chromebook)、電視等消費性消費電子終端市場都出現了下滑,這也直接帶動了相關芯片需求的下滑。
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 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達到3.112億臺,同比下降11%。雖然國內的手機品牌廠商小米、OPPO、vivo仍占據著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的第三至第五名,但是出貨量同比都出現了20%以上的下滑。前五廠商當中,僅有蘋果保持了同比增長。中國信通院的報告也顯示,今年一季度,國內市場手機總體出貨量累計6934.6萬部,同比下滑了29.2%。
《日經新聞》的報道顯示,中國大陸手機品牌廠商小米、vivo、OPPO現在都已通知其供應商,未來個幾季的訂單將會縮減20%。其中,小米已經從原先的目標2億部下修到1.6億部至1.8億部之間。
國內晶圓代工大廠中芯國際CEO趙海軍在此前的一季度業績會上則預測稱,今年全球智能手機銷量相比之前的預期至少要減少2億部,而且大部分影響的都是中國手機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