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以來,半導體行業進入大跌趨勢,申萬指數跌幅將近50%,5月份以來雖然有小幅回升,但回升幅度不足10%,經過兩年的高速發展,目前需求和創新略有不足,半導體行業有可能進入下行周期。
終端需求不足
半導體產品的下游需求涉及到生活的各個方面,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車,風電光伏,人工智能,5G等,受中美貿易摩擦及全球疫情的影響,半導體芯片的需求有所下滑。不過在美國聯合全球其他國家禁止銷售芯片給我們的時候,我國正在加快國產化進程,從 實力來看,我國有能力實現國產化,只是時間問題,打破美國壟斷,芯片的價格有望回落。
半導體行業周期
半導體的行業周期一般幾年就會經歷一次,需求爆發,漲價,擴產,釋放產能,需求疲軟,過剩,價格下跌。在此之前半導體行業經歷了兩年的高速發展,產能得到釋放,相關公司股票的估值虛高,如果業績預期兌現失敗的。股票有可能會大幅下跌。
技術和創新仍有差距
國家對于半導體行業的政策支持開始于2016年,提出鼓勵集成電路等先進制造業創新發展,2020年提出從稅收,投融資,進出口,知識產權,國際合作等方面推動集成電路發展。2021年十四五規劃中提出加快集成電路關鍵技術攻關。半導體行業是國家經濟支柱產業之一,也是技術壁壘非常高的產業,目前技術和創新較發達國家仍有一定差距。
半導體芯片產業鏈龐大而復雜,核心產業鏈,包括設計、制造、封裝測試;上游支撐產業鏈,包括半導體設備、材料、生產環境;中游下游需求產業鏈,覆蓋汽車電子、消費電子、通信、計算機、5G等領域。
半導體行業發展分析
價格現狀
費城半導體指數是全球半導體行業景氣程度的主要指標之一。2022年1月份以來,費城半導體指數出現了震蕩下滑,近十年來,指數首次出現了如此大幅度的下跌。
對比中國的半導體行業來看,2021年7月底8月初,申萬半導體行業指數開始下滑,截止目前反彈動力不足。而在指數下跌之前,市盈率提前一個月左右開始下滑,說明實體產業受影響,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
供需(產業鏈)關系分析
(1) 半導體供應面寬松
2021年全球半導體行業銷售額總計5559億美元,創歷史新高,與2020年的4404億美元相比增長26.2%,2021年半導體設備銷售量為1026.4億美元,相比2020年的711.9億美元,增長44.2%。而最新的2022年一季度,半導體設備的銷售量為246.9億美元,略高于2021年第一季度的235.7億美元。持續增加半導體銷售量和半導體設備銷售量,說明半導體的供應面還是比較寬松的。
(2) 中國市場需求偏弱
2019年和2020年,是中國半導體行業發展最迅猛的一段時間,指數不斷上漲。但2020年9月15日,隨著芯片供應正式停止,“缺芯”導致我國的半導體需求量大幅下滑。終端產品方面,中國手機和汽車市場表現疲軟,國內重要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深圳等受疫情影響持續封閉,影響了全國消費者對包括手機在內的非必要消費品的消費熱情。汽車方面,受疫情影響進口零部件短缺,涉及長三角地區的國產零部件體系供應商無法及時供貨,有的甚至完全停工、停運,加之物流效率降低和運輸時長不可控,導致生產不暢問題突出。預計國內消費電子、汽車市場低迷的情況后市仍將持續。
(3) 中國半導體進口量回落
中國對集成電路的進口量,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中國對半導體需求放緩的現狀。目前集成電路的進口量雖然好于2019年和2020年,但較2021年有明顯的回落。最新數據顯示5月份中國集成電路進口量459億個,同比下降8.6%。進口量雖然小幅回落,但進口依存度仍然較高,而且進口金額居高不下。所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必須依靠自己,不過目前中國仍然是全球半導體需求的主力軍。
政策分析
中國半導體行業的發展核心是集成電路領域,十四五是中國半導體行業謀求更大發展的關鍵時期,國家從利用外資,知識產權保護,稅收政策優惠等多個層面支持集成電路的發展,在《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和《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中提出加快集成電路關鍵技術攻關,搶先布局前言技術融匯創新,推進前沿學科和交叉研究平臺建設,重點布局下一代移動通信技術,量子信息。第三代半導體等新興技術。除了國家層面,各省市也出臺相應的政策扶持半導體行業發展。
?特殊因素分析?
6月25日,韓國媒體引用集邦數據并發表觀點表示中國企業在全球前十大晶圓代工廠商中的份額綜合已經超過了10%,前十的名單中,中國臺灣和大陸合計7家企業在其中,尤其是臺灣的臺積電,份額超過50%。從這份排名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半導體行業確實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是半導體市場上涉及到較多的政治因素,正在干擾全球半導體行業的健康發展,所以這份成績單是鼓勵也是威脅。另外,我國從事半導體的企業超過10萬家,營收過億的企業實際占比非常低。所以我們還是要加強研發創新,代工不是終極目標,設計創新最重要。
數據來源:全球TMT
《2022年6月大宗商品系列報告半導體行業發展分析短報告》
大連瑞咨產融平臺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