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日子,有關半導體的新聞那叫一個層出不窮,先有AMD英特爾爆出業績不佳,PC市場將陷入新的低谷,后有臺積電可能會因為被大陸斷供天然砂導致產量暴減(當然這個是假新聞)。貌似整個半導體市場都已經進入了一個發展疲軟期,并在未來的幾年內都難以得到相應改善。
圖源Gartner
根據Gartner的最新預測,2022年全球半導體收入預計將增長7.4%,遠低于2021年的26.3%,另外他還認為在2023年,半導體市場的總收入將下降2.5%。這意味著全球的半導體行業增長將錯失超過400億美元的收入,這個數據對于整個市場來說無疑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最要命的是,在如此情況下仍有不少上游廠商選擇漲價,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他們的利潤不受損害。一邊是終端需求減弱,彌漫著砍單的消息,另一邊是廠商繼續漲價,整個半導體市場可謂是亂成了一鍋粥。難道半導體行業也要像PC市場一樣成為夕陽產業了嗎?
半導體產業真的不行了?
從疫情爆發至今,幾乎所有與電子產品相關的產業都不好過,畢竟消費者的收入受到了較大影響,在支出方面自然更加收斂,只要家中的老產品可以繼續使用就不會去更換。
但實際上半導體產業在近幾年可謂是如沐春風,在智能終端產品以及新能源汽車等新勢力強勢發展的態勢下,整個半導體行業僅在2021年的收入增速就達到了26.3%。同時伴隨著疫情的逐漸緩解,不少工廠開始重新投入生產,芯片及相關儀器的短缺問題也將得到解決,Gartner當時也“大放厥詞”,認為在2022年半導體行業將繼續同比增長13.6%,收入也將超過6760億美元。但現實很骨感,僅三個月后這家機構就把13.6%下調至7.4%。
在經歷了兩年的好日子后,半導體市場再次回到了低谷:PC市場已經出現了連續兩個季度的下滑,單季度下滑幅度就已經超過了15%;手機市場的處境更加嚴重,高通和聯發科都面臨著需要取消訂單并降價銷售庫存的麻煩,哪怕是蘋果這種巨頭也將訂單量下調了10%。
那么半導體市場為何突然會迎來這么一場“劫難”呢?一是因為半導體的擴產需要冗長復雜的產線建設流程。當出現如2020年疫情影響、車規半導體爆發帶來的需求增加時,半導體制造商就算立即投入擴產,但產線建設起來最快也要2-3年的時間,需求和產能供給存在嚴重的時間上的供需錯配,等產能起來了,需求可能又下去了,于是半導體供應就過剩了。
(圖片來自:意法半導體官網)
二是半導體技術的迭代升級速度越來越快(從10nm到5nm只用了四年時間),半導體應用的消費電子產品、工業產品、汽車產品等也在不斷升級換代,供需互相帶動,互相影響,很容易出現需求暴增或需求飽和的問題。
根據臺積電的預測,在2023年整個半導體行業依舊會處于持續下滑的狀態,但在2024年到2025年之間可能會迎來復蘇。
半導體需求的銳減導致了整個市場對半導體產業鏈公司未來業績的擔憂,比如臺積電股價已跌40%,今年以來,國內半導體上市公司構成的半導體指數已經下跌了 26.8%,37家半導體相關公司股價跌幅超過 30%。所以,整個市場對于半導體行業的情緒非常的悲觀。
是夕陽產業,但僅限于某些地區
如今市面上的國際半導體大廠均處于加速整合時期,各家都希望通過整合(收購)的方式來快速提高自己在市場中的地位,例如英特爾在近兩年就頻頻收購一些在業界中有一定地位的企業來維持自己的市場地位。再加上如今半導體市場已經過了黃金發展時期,基本每家大企業都遇到了發展瓶頸期,在創新力不足的情況下只能通過收購其他企業的方式來鞏固市場地位。歐美巨頭的這一波抱團趨勢,反映了一個方向——整合、壟斷。
圖源英特爾
比如X86芯片基本上被英特爾把控著,移動芯片架構看ARM,成品處理器看高通,模擬芯片市場是德州儀器的后花園,半導體設備是應用材料、泛林的,內存則是三星、SK海力士、美光的。至于代工,則是臺積電、三星這兩大廠商把控著,這些領域門檻高,資金要求多,后來者沒有能力與這些廠商掰手腕,所以大家也基本上不去搞芯片。
這造就了一種十分尷尬的局面:無數懷揣遠大理想和擁有一定技術的創業者要么無法獲得投資,要么直接被大型企業收購;大企業創新少但利潤高,小企業可能有創新但活不下去,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更重要的是,雖然半導體技術一直在發展,但相關利潤卻在一直降低,不管是高通、AMD還是intel這些巨頭,在芯片市場獲取的利潤真的越來越低,還有不少企業處于虧損的狀態,完全比不上其他行業。
雖然國外的半導體市場已經算是寒冬,但對于國內來說,仍是一片欣欣向榮的狀況,中國市場空間很大,且目前仍有許多做的還不夠強的領域(也就是存量市場),自然使得國內涌現出越來越多的芯片企業,整個市場也處于極速增長的狀態。根據數據顯示僅2021年一年,中國半導體設備的市場規模就達到了296億美元(折合人民幣2000億元),同比增長了58%,要知道同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也就1026億美元(折合人民幣6932億元),相當于僅大陸地區就占到了全球市場的28.8%,這個提升是非常之大的。
圖源:Wind,國盛證券研究所
看到這里有些讀者可能會興奮起來,認為我國半導體市場竟發展如此迅速,按照這個增長速度不用幾年就能達到業界頂尖水準。但我在這里要給大家潑一盆冷水,因為在2021年國內整個半導體設備的國產率僅為27.4%(2020年為16.8%),剩余的部分全部由國外補足,進口金額也超過了1500億元,這個金額甚至要超過石油。
目前,從制造設備到原材料,再到設計軟件,中國自主研發的步伐都在加快,已經在刻蝕設備、薄膜沉積設備、單芯片多處理器(CMP)設備、清洗設備等領域實現28納米及以上制程方面相繼取得突破。最關鍵的是,國內的增量市場巨大,在5G、AI、新能源汽車、硬件新物種等領域的移動終端需求在不斷提升,預計26年我國半導體銷售規模將成長至2740億美元。
圖源veer,已獲得圖片授權
當然我們目前也遇到了不少困難,例如在光刻機方面,我們就算花錢也買不到,導致國內的半導體制程一直停留在28nm,想要追上主流的5nm制程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從前文可以看出,如今的半導體市場是有些魔幻的,有的人在為半導體是否會成為夕陽產業而擔心,也有人在問怎樣才能不錯過半導體的風口。在全球半導體市場衰弱的情況下反而給國內帶來了“機遇”,我們不得不承認,全球缺芯確實基于全球半導體的產業鏈來說是一場盛大的“危機”,但是在“危機”之下也并存著機遇,一旦我們可以解決內部的需求,那么進口的數量自然會減少,而一旦減少國內芯片發展的空間也就越大。因此,下定決心去減少進口的芯片數額,其實也是給了我們國內企業更多發展的機會。
更多信息可以來這里獲取==>>電子技術應用-A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