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新網報道,北京時間8月23日上午10時36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使用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成功地將中科院創新16號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據媒體了解,本次是中科院第43次衛星發射任務。目前,該研究院已經成功發射了涵蓋通信、導航、遙感和微納等領域的84顆衛星。而此次由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發射的、是由中科院研發的創新16號衛星,主要用于開展新技術驗證試驗等任務。
媒體并沒有詳細介紹創新16號衛星的性能,但既然是一顆用于驗證和試驗任務的衛星,就意味著中方正在開發更加先進的衛星系統。畢竟,在世界太空衛星技術日新月異的當下,中國在有關領域上的發展腳步不能停滯,否則將會導致在相關領域上落后于時代的發展。
目前,馬斯克在美國軍方的支持下,正在打造所謂“星鏈”衛星網絡,計劃將數萬顆衛星散布在太空中。之前美國向烏克蘭提供的“星鏈”設備,在烏克蘭戰場上發揮巨大作用,甚至成為俄黑海艦隊莫斯科號巡洋艦被擊沉的“罪魁禍首”。
美國之所以砸巨資打造星鏈衛星網絡,將在地球上的軍事優勢擴展到太空領域,就是希望建立起“上帝對人”的絕對優勢,為其維持全球霸權地位提供支撐和保障。之前中方空間站多次遭到美國星鏈衛星的逼近威脅,實際上就已經在提醒中方,太空競爭比地面競爭更殘酷,落后意味著挨打。
中方此次發射的創新16號衛星,是不是意味著中國也在打造類似于美國“星鏈”衛星網絡,外界不得而知。但從中科研所公開已發射升空的84顆衛星,所覆蓋的技術領域和用途來看,意味著中方正在擁有更為完善的太空衛星網絡。這對打破美國太空優勢,維護中方太空利益而言,是至關重要的。
此次在西昌衛星發射場的發射活動中,除了創新16號衛星引人注目外,用于將衛星送上太空預定軌道的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也是此次發射活動的一大亮點。據悉,快舟一號甲是一款固體運載火箭載具,具備了快速集成、快速入軌等“絕活”。
據媒體介紹,快舟一號甲外形看起來像導彈,使用類似于導彈那樣的星箭一體化設計,具備了在短時間內連續發射的能力。這種使用固體燃料的運載火箭,可以成批量生產,長期儲備、一次性使用。上述的這些特點,成為我國擁有“太空快速響應”能力的典型標志。
這就意味著,中國已具備在戰時快速且大規模發射衛星的實力。尤其是在爆發太空大戰的時候,中國所具備的這種“太空快速響應”的能力,將在快速填補戰損衛星數量、以及快速完善太空衛星網絡等方面上,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顯而易見,在面對美國喪失底線挑釁的時候,中國依靠外交上的警告,是無法讓對方知難而退的。所以說,中方必須擁有打破美方地面甚至太空軍事技術優勢的手段,才能有效阻遏對方無休止的挑釁。
更多信息可以來這里獲取==>>電子技術應用-A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