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芯片銷售的降溫幅度超過此前的預期。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局將芯片銷售額今年的市場前景從之前的 16.3% 下調至 13.9%。到 2023 年,它預計芯片銷售額僅增長 4.6%,是自 2019 年以來的最低增速。
WSTS 表示,今年市場仍有望超過 6000 億美元。明年的預測增長將是自中美貿易戰高峰期銷售額下降 12% 以來的最低水平。
隨著家庭和公司越來越依賴數字設備和在線服務來消費和擴張,芯片銷售是全球經濟活動的一個重要指標。
根據 WSTS 的數據,明年日本可能會出現 5% 的最強勁銷售增長,其次是美洲,為 4.8%,亞太地區為 4.7%,歐洲可能僅增長 3.2%。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上個月下調了全球增長預測,并表示 2023 年可能比今年更艱難。彭博經濟模型顯示,未來 。
半導體技術以及其他新興技術領域的協作。實際上,這背后體現了美國的對抗性思維。早在今年3月,美國政府就提出與韓國、日本和中國臺灣地區組成所謂的“芯片四方聯盟”,打壓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但另一方面,美國對韓國、日本和中國臺灣地區一直心存警惕。事實上,美國上述舉動已經造成半導體行業萎縮,如果“芯片四方聯盟”成形,對行業來說更是一場災難。《環球時報》記者調查發現,“芯片四方聯盟”的主要半導體企業在華均有大量業務,甚至部分企業收入的一半來自中國大陸市場。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盡管美國處心積慮在推“芯片四方聯盟”,但這幾方內部存在不少矛盾,利益絕非一致,尤其對于企業,更是難以放棄中國大陸龐大的市場。
營收一半來自中國
彭博社23日援引“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的預測數據稱,預計今年全球半導體市場的增長或為13.9%,不及此前16.3%的預期。該機構預測,明年全球半導體銷售將是美中貿易戰以來最疲軟的一年,到2023年,全球半導體銷售額將僅增長4.6%,降到2019年以來的最低增速。報道稱,半導體銷售已成為全球經濟活動的一個重要指標。美國總統拜登本月簽署“芯片法案”,旨在加強美國半導體產業,遏制中國的芯片制造能力。受全球經濟衰退影響,全球半導體銷售降溫幅度將超過此前預期。彭博經濟模型顯示,未來24個月內美國經濟衰退的可能性為100%。
另據國際半導體行業協會最新統計顯示,2021年,中國大陸再次成為世界最大半導體設備市場,半導體設備銷售額達到296.2億美元,同比增長58%,占全球市場的28.9%。
國際咨詢公司高德納今年發布的半導體企業2021年營業收入排行榜顯示,全球收入最高的半導體企業主要集中在美國與韓國,其中三星電子排名第一,英特爾排名第二。此外,中國臺灣地區的臺積電、聯發科等公司也在設計、制造等領域具備較強實力。
《環球時報》記者梳理上述半導體廠商的財報發現,中國大陸市場對于它們都非常重要。以三星電子為例,2021財年約1953億美元收入中,319億美元來自中國,占比16.3%。公開報道顯示,三星在中國西安擁有一家大型半導體工廠,主要從事高端存儲芯片的生產、研發、銷售,一期閃存芯片項目投資額達100億美元。
美國主要半導體企業也同樣享受著中國龐大市場帶來的收益,對于英特爾、德州儀器等公司而言,中國是它們第一大收入來源地。對于一些半導體企業而言,在華收入更是占到它們總營收的一半以上。
受制于諸多條件,可以判斷《芯片法案》無法在根本上阻遏中國芯片產業的發展,甚至可能在客觀上加快中國芯片產業的趕超步伐。就生產而言,美國當前的制造業存在明顯的欠缺,缺乏擴大芯片生產必須的經濟基礎,也不符合經濟規律。美國長期陷于“制造業空心化”當中,自奧巴馬以來一直在努力推進“再工業化”,但在歷經10多年的持續努力之后,提升微乎其微。近年來,福耀玻璃和富士康等企業到美國投資建廠,均遭遇到很大的困難,甚至美國自己的企業如蘋果公司等也拒絕回本土投資。
《芯片法案》提供的資助力度也不足以改變全球芯片產業大局。《芯片法案》號稱有2800億美元的資助規模,但實際補貼只有390億美元,還要分5年投入,這與當前高端芯片產業動輒上百億美元的投入相比,并非充裕。如臺積電2021年的固定資產投資就達280億美元,2022年計劃資本支出更是高達400-440億美元。三星宣布在美國得州建設的一家芯片代工廠,擬投資金額就達170億美元。據貝恩公司估算,僅將美國芯片產能提升5%至10%,就大約需要400億美元。《芯片法案》規定在美國建立芯片工廠的企業將可以獲得25%的減稅。而根據臺積電張忠謀給出的數據,在美國生產芯片,成本將提高50%,25%的減稅遠不足以讓美國在芯片生產上具有競爭力。而且,《芯片法案》會嚴重干擾當前全球芯片產業的生產布局,給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包括美國自己企業的芯片生產帶來了沖擊。中國大陸是當前全世界產業鏈最完整、生產效率最高、人才隊伍最完整的國家,在全球制造業當中具有無與倫比的優勢,眾多國際先進芯片企業正是立足于中國全產業鏈體系才得以保持全球競爭力。
美國《芯片法案》規定接受資助的企業不得在中國擴大生產,必然會削弱這些企業在芯片產業的競爭能力。此前,由于美國政府的頻繁施壓和干預,已經導致多家日本芯片企業無法與中國相關企業進行正常合作。臺積電、韓國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均在中國運營多家芯片工廠,同樣將受到《芯片法案》的影響。美國英特爾公司曾呼吁美國不要限制芯片企業對中國大陸的投資,擔心“法案會削弱那些接受補貼公司的全球競爭力”。在復雜和高度依存的全球價值鏈中,世界與中國的芯片產業早已深度融合,要使供應鏈完全美國化并與中國“脫鉤”,將付出巨大的經濟和技術成本,必將損害全球芯片業的發展。正因為如此,日、韓、臺灣地區,對于美國的《芯片法案》和“芯片四方聯盟”均抱有較高警惕心理。就需求而言。《芯片法案》會加劇全球芯片業的過剩狀況,惡化國際競爭。當前,全球芯片市場正在發生重大變化,由緊缺轉向過剩的局面已現端倪。前兩年全球芯片供應極度緊張,美國、歐盟、日韓等國家或地區極力推動自主供應鏈建設,其產能正在逐漸釋放。
眾多行業分析機構稱芯片泡沫即將破裂,應警惕芯片產能過剩危機的來臨。《芯片法案》補貼在美國擴大芯片生產,必將進一步惡化全球芯片的生產過剩狀況。生產過剩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最根本的缺陷,對其的應對能力決定了不同國家在產業競爭當中的根本成敗。當前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芯片市場,2021年全球芯片銷售額5559億美元,中國進口額達4326億美元,全球占比達77.8%;市場銷售額達1925億美元,全球第一。加上全產業鏈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在應對芯片的過剩風險方面顯然更有競爭力。當前各大芯片企業在生產方面需要美國的技術,但在市場需求方面非常依賴中國。2021年,英特爾實現收入747億美元,其中在中國實現收入就達1345億人民幣(約200億美元),占比接近30%。波士頓咨詢公司預估,若美國執意對華采取技術硬脫鉤,可能會讓美國芯片企業損失18%的全球市場份額、37%的收入。在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的芯片銷售總額中,對華銷售額所占比重均超過30%。芯片制造是一個資本密集型產業,需要全球性市場來維持,營收規模下降將直接影響研發投入,導致創新速度趨緩。美國《芯片法案》希望通過產業補貼彌補自身劣勢,提升國內芯片生產,進而打擊中國的芯片產業發展。但是,《芯片法案》違背了市場規律和經濟基礎,難以達到目的,相反,會在一定程度上破壞全球生產秩序。對于中國而言,美國《芯片法案》的出臺在短期可能是利空,但在長期則是利好,中國芯片企業的發展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空間。從半導體行業協會公布的數據來看,二季度全球芯片的銷售額為1525億美元,同比增長13.3%,環比也增長0.5%。
半導體行業協會的數據還顯示,與去年同期相比,二季度全球芯片的銷售額,在主要市場都有增長,主要產品類別的銷售額,同比也有增長。
雖然二季度全球芯片的銷售額,同比仍在大幅增長,但也出現了令人擔憂的消息。
半導體行業協會的數據就顯示,在二季度的最后一個月,也就是6月份,全球芯片的銷售額為508億美元,較5月份下滑1.9%,同比增長率自2021年2月份以來首次降至15%以下。
芯片的銷售成績是作為衡量全球經濟活動的一個重要指標,但是最近芯片行業似乎“陰云密布”。
根據本月15日消息,芯片市場出現了產能還在增加,但是價格卻暴跌的“奇怪現象”,據悉部分芯片降價幅度超過80%。不僅芯片價格“雪崩”,權威機構對該行業市場的預期也大打折扣。
8月22日,WSTS將今年全球芯片銷量增速預期下調至13.9%,而此前的預期為16.3%,并且預測2023年芯片的銷量增長僅有4.6%。2023年全球半導體市場增速預計降至4.6%,市場規模達到6620億美元。
此前為了緩解缺少芯片的現象,芯片制造商大量生產芯片,芯片庫存增加,但是現在全球芯片的需求放緩,為了能夠及時去庫存避免產品落后而帶來更大損失,芯片“促銷”也無可厚非。但其實不管是芯片價格大跌,還是業內人士不看好芯片銷售趨勢,無非就是因為全球經濟衰退風險正在日益加劇這一大問題。
更多信息可以來這里獲取==>>電子技術應用-A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