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感”字面上可以簡單地將遙感解釋為“遙遠的感知”;廣義地講,各種非接觸的、遠距離的探測和信息獲取技術就是遙感;狹義地講,遙感主要指從遠距離、高空,以至外層空間的平臺上,利用可見光、紅外、微波等探測儀器,通過攝影或掃描、信息感應、傳輸和處理,從而識別地面物質的性質和運動狀態的現代化技術系統。根據遙感傳感器所在平臺的不同,可以把遙感分為塔臺遙感、車載遙感、航空遙感和衛星遙感等不同類型。
地球觀測系統(EOS)、中巴資源衛星、艾科諾斯(IKONOS)、“快鳥”(QUICKBIRD)等。衛星遙感技術已應用在政治、經濟、軍事和社會的眾多領域,成為改變現有生產和生活方式、創造新產業、推動現代化建設的有力手段。
國際上衛星遙感技術的迅猛發展,將人類帶入一個多層、立體、多角度、全方位和全天候對地觀測的新時代。由各種高、中、低軌道相結合,大、中、小衛星相協同,高、中、低分辨率相彌補而組成的全球對地觀測系統,能夠準確有效、快速及時地提供多種空間分辨率、時間分辨率和光譜分辨率的對地觀測數據。
中國已經成功發射了十六顆返回式衛星,為資源、環境研究和國民經濟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空間圖像數據,在中國國防建設中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除了上述發射的遙感衛星外,中國還先后建立了國家遙感中心、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和中國遙感衛星地面接收站等國家級遙感應用機構。同時,國務院各部委及省市地方紛紛建立了一百六十多個省市級遙感應用機構。
連續三天,俞雷團隊都在重復著相同的工作:獲取衛星影像,通過自有遙感信息綜合處理應用平臺,對影像進行導入、濾波和增強等處理,對瀘定地震災區進行受災情況遙感分析與評估,將評估結果遞交政府相關部門……
俞雷是四象科技首席產品官、衛星地面應用系統領域高級工程師。6日下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剛剛帶領團隊完成了四象科技針對此次災情制作的首張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合成孔徑雷達)遙感影像。
“衛星遙感是第一時間評估受災程度,監測山體滑坡等次生災害的重要技術手段之一。我們在多源衛星數據綜合處理方面有多年積累,可以為應急部門提供輔助的衛星影象信息,幫助他們掌握地形變化和受災信息,輔助做出抗震決策。”俞雷稱。
根據央視新聞6日消息,當天,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應急管理部指揮中心通報稱,通過衛星遙感影像圖,在震中3公里范圍內的海螺溝景區檢測到一處山體滑坡,滑坡造成大約200米的道路被損毀。檢測到災情后,當地搶險救援力量也已經趕赴現場進行搶險處置工作。
除了地震監測,“北斗同步衛星+”的應用,也正在致力于求解“地震不能預報”的難題。2021年,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空學院教授陳界宏團隊聯合中國地震局、四川省地震局等十余個單位建設了全球首個跨圈層擾動監測系統。陳界宏7日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稱,目前,所觀測到的異常現象,已經成功關聯了數次地震事件。“這次四川瀘定地震,通過我們系統測算出的震級和發生時間均已逐漸接近可以應用的階段。”
日前,華為Mate50系列杠上蘋果iPhone14成為熱門話題,兩大智能手機圈風向企業,同時被曝將支持“衛星通信功能”。以華為Mate50為例,其作為全球首款支持北斗衛星消息的大眾智能手機,在無地面網絡信號覆蓋下,仍可通過暢連App發送消息。但這與拿起手機就連上衛星打電話還有距離。那么,衛星通信距離我們還有多遠?為何大廠都在炒作相關概念?
大廠搶發衛星通信技術是在炒概念?
可以肯定地說“不是”,但消息通信顯然是2G時代的產物,過來人應該都還記得中國移動的動感地帶,和朋友連夜發消息聊天的時代。到現在為止,雖然天上的衛星很多,但沒有任何一個衛星系統的設計目標是用來服務全球用戶日常通話的。無論是銥星,或是海事衛星電話等,都是服務于專業領域,它們的特點是總容量并不大并且費用昂貴,只能是臨時或是行業內使用,比如遠洋游輪等。
那么手機企業為何看重衛星概念?首先,對于大眾來說衛星就是可望不可即的高科技,手機綁定衛星通信概念更利于營銷,提振行業。其次,手機行業同質化太嚴重,需要新技術、新功能來刺激,而衛星通訊算是“正中下懷”。最后,雖然華為這項功能很多用戶用不到,但可能“用一次救一命”,滿足了用戶對安全的極致渴求。
手機衛星通信不會取代基站通信
手機之所以有信號是因為連接到基站,這是基本通信原理。但連接到衛星是另一層面,低軌衛星,比如馬斯克的星鏈,距離地球也有400多公里,而同步衛星則距離地球有3萬多公里。你的手機要與一個幾百乃至幾萬公里外的衛星通信,就一定需要很大的發射功率,天線一定健碩以便于接收羸弱的衛星信號,這是我們現在手機全內置設計所無法兼容的。
費用昂貴、功能2G的衛星電話顯然不是人們的剛需。建設移動通信網很貴,但如果建設一個能服務全球的衛星通信網絡則更貴。況且全球的運營商花了不知道多少萬億鋪設了本國的通信網,也不會允許有這種衛星網絡出現。
但不得不說,這種應急衛星通信功能未來很可能會由一個嘗鮮技術發展成為手機標配的技術,畢竟站在用戶安全角度,它的出能解決基站覆蓋不足的缺陷。
專人專用才是現階段衛星通訊的核心價值
現在階段,衛星通信依舊是一種行業應用和緊急保障使用。比如救災、深入無人區探險、遠洋船舶等等。包括地震救災,搶險隊也一定會帶著衛星電話。因為衛星的通信容量是有限的,并且衛星通信的服務費用很貴。現在海事衛星電話中國范圍內每分鐘1.8元,海外每分鐘6.8元;銥星通信中國境內是每分鐘6.4元,國外漫游每分鐘12元,這還不算終端費用等等。
空間新技術試驗衛星是由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抓總研制的“創新X”系列首發星,按照計劃將開展20余項新型載荷與新技術產品的飛行驗證。
比其他同類望遠鏡視場大小提高百倍
衛星搭載的龍蝦眼寬視場X射線望遠鏡成功獲得一批天體的真實X射線實測圖像和能譜,這是國際上首次獲得并公開發布的寬視場X 射線聚焦成像天圖。
據介紹,該望遠鏡由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聯合研制,觀測視場可達340平方度,是國際上首個寬視場X射線聚焦成像望遠鏡,相比其他同類望遠鏡,視場大小至少提高了100倍。
科學家利用該望遠鏡觀測了銀河系中心天區,結果顯示,單次觀測就能同時獲得大視場中不同方向的X射線源,包含了恒星級質量黑洞和中子星。觀測也捕捉到一個X射線輻射增亮數倍的中子星X射線雙星系統。
同時,從數據中還能獲得這些天體X射線輻射強度隨時間變化的信息,以及天體的X射線能譜。
組建伽馬射線爆發天體探測網絡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制的伽馬射線暴探測載荷——高能爆發探索者(HEBS),已首次加電開始在軌測試,已有測試結果表明,HEBS 在軌工作正常,為后續測試、標定以及爆發事件分析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軌測試期間,HEBS探測到其在軌運行以來的首個伽馬暴,表明HEBS已具備伽馬暴的探測研究能力。HEBS與我國此前發射運行的“慧眼”衛星和“懷柔一號”衛星已組成伽馬射線爆發天體探測網絡。
“寬視場X射線望遠鏡與HEBS同時同視場的觀測令人期待,尤其是對于新的爆發天體和現象,不但能夠獲得很寬能段的X射線和伽馬射線能譜與光變,X射線望遠鏡還能夠精確定位,這個能力目前在國際上是獨一無二的,預期會有激動人心的科學發現。”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雙南說。
助力基礎研究走向應用
“空間新技術試驗衛星開展的新材料、新器件、新技術的驗證,將有助于基礎研究走向重大型號的應用。”“創新X”系列衛星首席科學家、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研究員龔建村說。
中科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制的全鋁自由曲面相機取得了首批圖像。其中,對地觀測正常工作模式下拍攝的地物可見光全色圖像,成像幅寬和分辨率等指標均達到設計要求,圖像清晰;對空間目標探測拓展工作模式下拍攝的夜間星圖表明,相機探測能力達到10.8星等。
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研制的無機材料太空固化驗證平臺已開展材料的在軌加熱。測試結果表明,無機材料已基本固化,未發生結構損傷,該項測試將為未來建造大型充氣展開式柔性太空艙提供技術儲備。
更多信息可以來這里獲取==>>電子技術應用-A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