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給大家留下什么印象?
勞累、焦慮、變動、不可抗力,甚至還有身體不適,可能構成了大家對這一年的記憶。
但困難當中,總還有一些光亮給人以希望。我國的商業航天,或許就是其中之一。
1 發射次數超出預期
筆者在2021年度的總結與展望里,曾預測2022年我國非長征系列火箭(即商業航天主要力量)發射情況如下。
事實表明上述預測過于保守。2022年實際發射數量以及更新后的2023年預測是:
在內外部壓力異常巨大的年份里,這種“超出預期的發展”尤為珍貴,我國的商業航天人(其實包括所有航天人)用行動證明了自己的信念與能力,以及這個行業的價值。航天,可以給社會注入信心,給復蘇創造動力。
2 固體火箭穩步推進,運力邁入世界前列
固體火箭是我國目前商業火箭的主要形式。2022年,我國商業固體火箭將單箭運力和總運力都推進至世界前列。
一方面,2022年我國先后成功發射了力箭一號與捷龍三號兩型低軌載荷2噸、運力位居世界同類火箭前列的大型商業固體火箭,其中捷龍三號更是選擇在黃海海域機動發射,將固體火箭靈活響應的特點充分發揮。此外,低軌運力達到噸級的快舟十一號火箭也在2022年實現成功發射。
另一方面,以“穩”為特色的民營航天企業星河動力延續了優良傳統,在2022年又成功實施了兩次谷神星一號發射,成為國內目前唯一連續發射成功且全部成功的民商火箭公司。
2022年的“大”與“多”,使我國成為商業固體火箭發展最為全面的國家。
3 沖擊人類首次天然氣入軌,雖憾猶榮
2022年,我國民商火箭企業的又一創舉,是在全球首次嘗試使用液氧甲烷(液氧+液化天然氣)燃料火箭發射衛星。液氧甲烷火箭具有成本低廉、運力靈活、便于復用、可在外星制取的優點,是包括美國SpaceX在內全球新興航天企業認定的未來燃料。
12月14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民營企業藍箭航天在自有全新液氧甲烷工位上發射了設計低軌運力高達6噸的朱雀二號火箭,火箭按計劃完成了多數關鍵飛行動作,只遺憾由于二級游機故障未能將衛星送入軌道(詳情)。
盡管如此,這次發射還是驗證了以藍箭為代表的、我國為液氧甲烷火箭研發、制造、測試和發射而新建的能力體系的協調性和可用性。相信假以時日,這套體系一定會迭代出更加優秀的產品。
4 局面雖好,仍需對市場保持敏感和敬畏
2022年我國商業航天發射“逆勢”取得了持續發展,但我們也應認識到,行業整體仍處于培育階段,尚未實現規模造血。從業者依然要對未來市場保持敏感和敬畏,找準定位,實現有機發展。
過去一年,隨著有“國版星鏈”之稱的星網工程披露更多信息,發射市場的需求也日漸明晰。以星網為代表的國家大型空間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資金充沛,訂單穩定,是商業航天企業未來5 - 10年主要服務對象。
基于我國向國際電聯申報的衛星數量,以及已經發射的驗證衛星公開參數等信息,一些行業研究機構對規劃總衛星數量超過1萬顆的星網工程所需發射運力進行了預估。綜合各家結論,發射高峰大約在2025 - 2027年出現,每年約需要400噸運力。此后的維持運營階段,年運力需求約為峰值1/3。
目前各發射企業計劃服務星網的火箭,性能與長征八號接近,單箭運力約5噸。400噸總運力意味著每年進行約80次發射,足夠5 - 7家火箭企業(包括國家兩大航天集團)都獲得比較滿意的收入;而目前我國已經或即將嘗試入軌發射,并且實質啟動中大型商業火箭研制的頭部企業 - 航天科技、航天科工、藍箭航天、星河動力、星際榮耀、中科宇航、天兵科技 - 恰恰也是這個數量。
因此對于頭部商業火箭企業,接下來的1 - 2年,腳踏實地,步步為營,按時提供性能達標、表現穩定、產能充足的產品,是能在星網建設中獲得更多訂單的關鍵。
而近期新創火箭企業將面臨比前輩更大的挑戰。能夠承擔星網任務的液體火箭,研制周期一般長達3 - 4年,即便現在啟動項目,可能也將錯過星網建設高峰。這意味著這些企業要么能夠證明具備彎道超車的絕技,先于資金和技術都更雄厚的前輩達到目的,要么能夠像馬斯克推出星鏈一樣,“無中生有”地發現并開發出全新需求,實現自我商業閉環。否則,機會很可能會逐漸關閉。
其實,“發現新需求”這個課題,未來也會拋給星網建設高峰過后的頭部企業。國家不一定總有項目去引領和扶持行業,企業自己做大蛋糕才是安身立命最穩妥的基石。讓我們拭目以待各家給出答案,期盼驚喜。
2023將是逐漸回歸正軌的一年。我們在2022都沒被壓倒,在2023怎能不做得更好?
更多信息可以來這里獲取==>>電子技術應用-A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