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曾說:不管地球達到了怎樣的繁榮,那些沒有太空航行的未來都是暗淡的。”
如今,劉慈欣口中的太空航行已不算新鮮事。除了各國“國家隊”外,也不乏一些“民間太空愛好者”踏上太空之旅。自2001年美國富商丹尼斯·蒂托成為第一位自費進入太空的游客后,票價動輒上千萬美元的太空旅游已發展成為超級富豪的“燒錢游戲”。
成本昂貴已然成為阻礙太空旅游大眾化的關鍵問題之一。嚴格意義上,真正的太空旅游主要集中在亞軌道飛行和軌道飛行兩種。不過采用軌道飛行的票價如今已漲至5000萬美元以上,而相比之下,亞軌道飛行費用遠低于前者。一些業內聲音認為,亞軌道飛行是國內太空旅游發展的第一步,這也意味著要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壓低成本,不過,目前國內飛船存在載人少、不能重復使用的缺點,使這項工作目前在國內還未落地,技術屏障短期內難以突破。
如果說人類的征途終將是星辰大海,那么實現太空航行的美好愿景所驅動的,從來不只是求知與探索的好奇心,更是科技與創新的新航向,并在此基礎上催生出欣欣向榮的商業航天版圖。
國際上,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藍色起源(Blue Origin)等企業已成為商業航天賽道的重磅選手。在中國,也出現了一大批冉冉升起的新星,包括星際榮耀、藍箭航天、零壹空間、深藍航天等在內的商業火箭企業,以及天儀研究院、微納星空、銀河航天、地衛二等為代表的商業衛星企業,發展態勢風起云涌,如火如荼。
在正在到來的大航天時代,中國憑借著充分的積累,以擁抱這次新的人類“大航海運動”。
中國商業航天有望進入3.0時代
近幾年,在全球航天戰略部署的新形勢下,中國積極投入到“航天強國”的建設中,商業航天得到快速成長并邁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艾媒咨詢數據顯示,在政策和資本等多方加持下,2015年-2021年中國商業航天產業保持著22.3%的平均復合增長率,2022年中國商業航天的市場規模預計將突破1.5萬億元,相較于2020年預計有47%的增幅;未來3年,商業航天產業將繼續以超20%的增長率進行擴張,預計2024年將突破2.3萬億元。中國商業航天正步入黃金時期。
正如“長征十一號”火箭首任總指揮楊毅所言,“中國商業航天已迎來最好發展機遇,已由基礎制造、產品研發的1.0時代進入應用牽引、市場主導的2.0時代,并有望在5年內進入3.0時代。”
那么,商業航天在5年內進入3.0時代的底氣是什么?
首先,是政策利好。在“十四五”規劃中,空天科技出現在“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把航空航天科技定位在“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足以體現出國家對于航天科技的重視程度。
黨的二十大報告也提出,要加快建設航天強國。商業航天是技術迭代快、經濟效益高且產業協同強的航天新業態,正在成為我國經濟發展重要的新增長極,也是我國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重要支撐。
其次,是人工智能賦能。當下,航空航天和人工智能分別代表了能量和信息運用的最高水平,航空航天與人工智能相結合可以賦予我國太空產業后發優勢,實現彎道超車。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幫助工程師進行任務設計和規劃,利用可靠和相關的信息來回答復雜的查詢,另一方面,用于衛星數據處理的人工智能提供了對地球狀態的詳細觀察,這在監測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
在此背景下,以星河動力、時空道宇、銀河航天等為代表的新型商業航天企業,還有以地衛二為代表的全球化太空智能衛星公司,憑借其專業性占據商業航天產業鏈條的關鍵環節,建立起有效的商業運營模式和盈利模式,不斷把商業航天推向規模化、產業化并實現智能化。
最后,是廣闊的商業前景。泰伯智庫預測,2021年至2025年,我國年均衛星發射數量將達到1000顆,年均火箭發射次數或沖刺55次;2026年至2030年,年均衛星發射數量更是有望達到3524次,直接翻了3倍。整個商業航天市場容量,在未來十年內,將要達到12萬億元。
可見,中國商業航天,正值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前途似海,來日方長。
產業鏈以衛星批量化先行
兩年前,出身航天系統的小米CEO雷軍曾表示,商業航天的本質是要將航天從科研轉為工業的模式。雷軍還稱,衛星互聯網被列為了新基建重要發展范疇,為商業航天領域帶來了廣闊的發展機遇,并建議進一步降低民營企業進入衛星互聯網的門檻。
從科研模式轉成工業模式,這便是商業航天所承載的重要意義。而工業模式,意味著商業航天需搭建一個完整的鏈條,驅動一條產業鏈上的公司通力合作,從而形成一個可持續的產業生態。
在具體產業鏈方面,國海證券研報顯示,商業航天產業鏈分為上游衛星研制、中游火箭發射服務與地面設備制造、下游的衛星應用與服務。當前商業航天產業鏈各個板塊均培育了一定數量的民營企業,與國營企業相互補充形成了初步的產業生態,國內商業航天產業生態逐漸完善。
從商業價值來看,艾媒咨詢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在商業航天產業的各個環節中,地面設備制造和衛星應用及運營占市場規模比重較高,收入貢獻比例均達到45%,是商業航天率先商業化的環節;產業鏈上游的衛星制造和發射服務,仍然處于初步階段,兩者的收入貢獻共約10%。
由此可見,資本市場也逐漸明晰未來商業航天的產業鏈發展方向。目前,在整個航天產業鏈中,在一發商業火箭成功發射的背后,衛星制造和火箭發射的價值只占10%,這意味著火箭、衛星所需關鍵零部件的可開拓、可想象空間非常巨大。
為了將這部分可想象空間轉化為現實,制造鏈的整合對于提升商業效率極其關鍵。這要求商業航天未來應大力發展低軌衛星星座,推動衛星制造從“實驗室定制化研制”到“產品線批量化生產”的轉變,衛星密集發射同時帶動火箭發射向高可靠、低成本、靈活發射的方向發展。
這也意味著,憑借著造價低、周期短、可批量的優勢,商業衛星將逐漸成為未來趨勢的主導,從而更加靈活地滿足各類客戶的光學、遙感、探測、定位、通信等多種需求。
面對這樣的可觀前景,一些商業航天公司的衛星批量化生產也正在路上。比如,吉利打造出全國首個商業化衛星工廠,吉利商業衛星生產正式步入批量化生產階段;此外,今年3月,由國內民營企業銀河航天自主研制的6顆低軌寬帶通信衛星被送入預定軌道,展現了衛星產線的小規模批產能力。
商業航天打開新興應用成長曲線
之所以在產業鏈布局中倡導衛星批量化先行,某種程度上是由于商業航天的快速發展可以催生更多的新興應用領域,并滿足人們對未來商業航天更多應用場景的需求。
新華社《中國名牌》品牌沙龍欄目曾提到,近年來,基于載人航天技術衍生出來的技術,催生出3萬多種民營科技產品和民用產品,包括圓珠筆、不粘鍋、人工心臟、透析機等,這些衍生技術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得到廣泛應用。
國海證券研報也指出,從產業鏈的角度來看,以衛星導航、衛星通信、衛星遙感為主的衛星應用成為更加貼近民生的一環。衛星應用覆蓋了包括國土調查、水利、林業、農業、電力、應急管理、環保、海洋、氣象、地震、地礦、交通、城市管理、保險、金融在內的諸多領域,幾乎可以說是無處不在。
軍武科技CEO曾航曾生動形象地解釋了批量化發射商業衛星的作用,他指出,火箭相當于當年移動互聯網時期的4G/5G網絡,衛星則相當于移動互聯網時代的app開發,通過大幅降低衛星的發射門檻,并發射大量遙感衛星進行組網,可以重新塑造多個領域的商業模式。
拿電動汽車來說,當下電動汽車中的車聯網可以憑借衛星組網從而大大擴展其原有功能。比如,馬斯克的特斯拉電動車便采用旗下的spaceX發射的衛星所提供的聯網報告,并以此用于無人駕駛導航。
再如,杭州的地衛二空間技術有限公司是我國商業衛星發展的一個縮影,在AI衛星領域擁有全球領先的技術儲備,自研的智能衛星技術性能為全球同行頂尖水平的10倍量級。
當地時間2022年11月24日,沙特阿拉伯第二大城市吉達遭遇罕見暴雨天氣后,地衛二棱鏡實驗室團隊在接到指令后數小時內緊急調用雷達衛星(SAR) ,對受災嚴重區域進行大規模檢測,分析洪災受災嚴重區域和城市內澇區域分布情況,并提交給市長,盡可能減少了人員傷亡和災難所造成的損失。除此之外,地衛二還將于2023年發射試驗星,該試驗星可以同時采集地球和太空影像,并結合太空智能繪制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由衛星自己拼接的星系和星云圖。
值得肯定的是,隨著分工細化,我國商業航天已進入到高速工業化時代,成為一條值得投資者重點關注的新賽道。而這不僅要歸功于這些向上生長的商業航天企業,還有涌現出的一大批心懷星辰大海的追夢人。
更多信息可以來這里獲取==>>電子技術應用-A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