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產銷量連續7年位居世界第一。
2020年,我國交通運輸行業碳排放量達到10億噸,其中公路運輸占比超過70%,為交通運輸行業中最大的能源需求來源, 在降碳減碳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從汽車全生命周期來看,交通領域的碳排放主要來自燃油車使用環節。目前通過燃料消耗積分和新能源汽車積分來對各大車企碳排放進行限制,普及新能源車型成為各大車企碳中和行動的主要措施之一。
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是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綠色發展的戰略舉措。
從目前市場表現來看,未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趨勢有哪些呢?
趨勢一
市場持續增長,政策驅動轉產品驅動
2023年我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預計到達900萬輛。預計疫情管控放開后消費市場即將迎來全面復蘇,具備消費品屬性的的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超預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涉及促進2023年消費領域的指示中,明確支持新能源汽車的消費。隨著補貼政策的退坡和商業模式的確立,新能源車的行業壁壘逐漸形成,市場規模擴張,增長趨于穩定。
趨勢二
自主品牌強勢崛起,競爭格局重構
以前大多數客戶都傾向于合資車,現在國產品牌在安全、科技配置等方面都有很大提升,22年10月份市場總零售份額初步趕超合資品牌。自主新能源汽車品牌不僅獲得了消費者的青睞,同時也贏得了專業機構的認可。全球市場研究機構J.D.Power(君迪)7月28日發布的2022中國新能源汽車產品魅力指數研究顯示,在汽車產品設計和魅力表現方面,自主新勢力全面領跑。除此之外,我國企業依托先發優勢,在電池、電機等新能源汽車核心環節掌握核心技術,逐步引領行業的話語權。
趨勢三
持續海外布局,有望成出口結構型亮點
中國始于2010年、歷時13年的新能車購置補貼預計2023年基本退出,將一定程度上降低新能車的國內市場需求。歐洲財政補貼也將會逐步退出、碳排放約束邊際增強,美國則剛開始邁入財政補貼階段,或將成為重點市場。上汽、長城、比亞迪、吉利等品牌布局東南亞和拉美等發展中國家地區,搭建海外工廠和供應鏈體系,預計出口增速將超過國內市場。
趨勢四
新能源車挖掘二三線潛力市場
據相關分析,18-23歲的三線及以下城市的城鎮青年,對新能源汽車內容表現出極高的興趣,未來必定成為新能源汽車市場重要的潛在車主。24-30歲青年男性的規模占比及TGI方面“中規中矩",消費潛力待釋放,其中高線新銳青年及低線小鎮男青年在新能源汽車消費上表現出較高的興趣度。31-40歲的新一線、三線城市男性在新能源汽車內容消費上的規模占比雙高,表現出對新能源汽車內容消費的熱衷。
趨勢五
市場變革重塑汽車產業價值鏈
《規劃》提出,要加強汽車生產企業和整車企業的協作交流。推動整車與動力電池、電機與減速器、電控等關鍵零部件協同發展,完善電動汽車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發體系。鼓勵動力電池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開展聯合開發、技術創新和規模應用。鼓勵整車企業發揮骨干作用。建立跨企業信息共享機制,推動整車企業和電池、電機、電控企業和通信企業深度合作。支持建立創新聯合體和協同創新機制和共享平臺。建立完善產業創新聯盟和開放平臺,引導零部件企業積極開展技術合作和資源共享。
趨勢六
智能化將成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重要路徑
過去10年,汽車產業變革的主題是電動化。下一階段,變革的主題將是基于電動化的智能化。電動化的普及要靠智能化來拉動,單純的電動汽車不會成為市場賣點,只有更加智能的汽車才是競爭焦點。反過來看,只有電動汽車才能更完整地嵌入智能化技術,智能化技術的最佳載體是電動化平臺。因此,在電動化基礎上會加速智能化,“兩化”在汽車上將正式合體。
趨勢七
安全水平成為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新能源安全正加速由“幕后”走到“臺前”,包括整車功能安全、電池安全、充換電安全、網絡安全等,其中電池安全問題已超越續航焦慮,成為消費者最為關切的重要問題。 政策趨嚴要求加碼,同時為避免汽車召回導致高額損失、同時解決消費者安全焦慮并提升品牌形象,車企逐步提升安全性優先級并將其作為新的賣點,各主流車企均推出提升電池安全的解決方案。
趨勢八
能源革命和汽車革命實現實質性協同
隨著“雙碳”目標的推進,能源側變革將讓電動汽車用上可再生能源,真正實現綠色發展。同時,新能源汽車可通過接入電網實現車網互動。風電、光伏、儲能、電動汽車加智能電網這一理想模型會提前實現。未來3~5年,技術和政策會進一步支撐電動汽車的綠色化,從小范圍試點逐步走向規模化發展的軌道,能源革命和汽車革命將實現實質性協同。
趨勢九
自主車用操作系統成為車企研發焦點
操作系統和芯片是新型產業生態的核心,軟硬件協同才能保證性能的最大化。國外車載操作系統成熟度高國內車企操作系統大多基于國外底層架構開發,仍處于發展階段,是薄弱環節需要加快研發和建立。畢竟補貼政策退坡后,技術將成為強大的競爭力。
趨勢十
碳中和持續成為車企發展的重要競爭力
低碳化是汽車供應鏈面臨的第一個巨大挑戰。全球碳中和愿景下,整車企業、零部件企業都高度關注供應鏈的變革,供應鏈如何實現綠色化、低碳化或者凈零排放是企業必須解決的問題。大型汽車企業碳中和的時間表大多定于2035年或2040年前,屆時將實現產業全鏈條的凈零排放。這意味著,不僅是整車制造環節,從上游零部件的生產制造到物流運輸都要實現凈零排放。
區塊鏈在新能源汽車行業能夠扮演一個什么角色呢?
在推動汽車產業鏈方面,區塊鏈技術的透明且不可篡改特性能夠助力跨企業信息共享機制的建立,消除信息壁壘,構建更智能化的開放合作平臺,有助于汽車產業鏈上下游的資源共享和合作;同時,區塊鏈帶來的可信追溯可以有效記錄和管理電池等汽車零部件的生命周期流轉,為所有處理、管理流程提供數字化賦能,為新能源汽車安全保駕護航。
在碳中和方面,區塊鏈工具結合碳減排計算模型的數字化方案能覆蓋汽車供應鏈上下游的各個環節,通過評估車輛的駕乘表現及碳排放量,為駕駛員提供碳積分獎勵。早在18年唯鏈便與比亞迪新能源汽車一同發布了汽車碳銀行解決方案,一方面,品牌可以更便捷地進行數據管理、共享和分析。整個汽車市場均可從中受益,包括新能源汽車補貼、降低碳排放、駕駛數據驗證和分析、保費調降及其他增值服務。除此之外,唯鏈提供的企業碳數據管理方案基于權威方法學,能幫助企業早早行動,未來利用碳交易手段擴大優勢。
更多信息可以來這里獲取==>>電子技術應用-A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