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臺積電公布了2022年第四季度財務報告,總營收折合人民幣約1379億元,同比增長42.8%,與第三季度相比增長2%;純利潤約655.8億元,同比增長78%,比第三季度增長5.4%。
2022年第四季毛利率達到62.2%,5納米與7納米制程芯片銷售金額分別占到臺積電當季銷售總額的32%和22%,先進制程銷售額超過臺積電當季總營收的一半。
12日的法說會上,臺積電總裁魏哲家預測,2023年上半年,全球半導體庫存水位將大幅降低,并逐漸平衡到健康水平。他預計,2023年半導體產業市場產出將下滑4%,晶圓代工產業則減少3%。
臺積電2023年上半年收入也將同比出現個位數的下降,但仍將會繼續擴大其產品組合種類及目標市場。至于庫存調整何時結束,魏哲家預測稱,全球半導體市場有望在2023年下半年實現復蘇,屆時臺積電應收也將有所增長。
關于臺積電2023年第一季度的業務,臺積電CFO黃仁昭下調了其預期,預計第一季度收入將在167億美元至175億美元之間,毛利率約為53.5%至55.5%。黃仁昭表示,調整預期的原因主要是當前工廠產能利用率較低、客戶進一步調整庫存水平和不利的匯率。此外,研發費用占到臺積電2022年凈收入的7.2%,而隨著公司持續加大技術投入,2023年研發費用將同比增長約20%,約占2023年總營收的8%至8.5%。
關于2023年庫存水位的調整,當前業界的聲音基本一致,認為當前正處于各廠商去庫存階段,晶圓廠產能利用率不足。芯謀研究企業服務部總監王笑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達了相似的觀點:“2023年下半年市場將會回溫,雖然很難判斷明確的拐點,但能夠確定明年半導體市場走勢將相對平緩。”
2nm工藝首次更換晶體管架構
關于臺積電先進制程情況,魏哲家表示,臺積電7納米、6納米制程的產能利用率低于3個月前的預期。他認為7納米、6納米的低產能利用率將持續到2023年上半年,因為半導體供應鏈庫存需要幾個季度才能重新回歸正常水平。
魏哲家表示,當前臺積電正在與客戶密切合作,開發差異化技術,以推動來自消費射頻連接等領域的消費。針對投資者提出的許多模擬產品并不需要先進工藝制程的疑問,魏哲家表示,越來越多的計算功能將被應用到產品中,包括WiFi、射頻芯片等,都需要非常高的計算性能,同時要求更低的功耗,而只有領先的工藝節點才能滿足這些要求。
臺積電3納米產品于2022年第四季度投產,魏哲家預計,在高性能計算和智能手機等應用的推動下,3納米產品將在2023年實現市場平穩增長,并表示客戶將在2024年、2025年及之后對3納米產品有強勁的需求。
結合臺積電在7納米、6納米等制程產品出現的產能利用率降低的現狀,有投資者對臺積電如何避免類似現象出現在3納米節點上提出了疑問。針對這一問題,魏哲家回應稱,他認為當前芯片需求減弱主要是受到新冠病毒感染的影響,而這種情況很大程度上不會再發生。
在此次法說會上,臺積電透露,2nm工藝也正在積極研發中,預計2025年量產。與此同時,臺積電將在2nm工藝中首次更換晶體管架構,從FinFET轉至GAA。雖然這項變動臺積電“落后”了三星整整三年,但也不難看出,臺積電為了保證芯片良率,在更換晶體管架構方面比較保守。
據了解,三星首批搭載GAA晶體管架構的3nm芯片良率只有10%~20%,過低的良率導致三星2023年的大部分訂單都被臺積電搶走,競爭相當激烈。而臺積電計劃在2025年的2nm制程工藝上用上GAA晶體管架構,也有較大的機率遭遇這樣的瓶頸期。
擬在日歐建廠
關于此前備受關注的臺積電資本預算情況,黃仁昭介紹稱,鑒于近期市場的不確定性,臺積電將適當收緊資本支出。2022年,臺積電的資本支出在363億美元;而2023年,臺積電資本預算預計在320億至360億美元之間,其中約有70%分配給先進工藝技術,20%用于專業技術,10%用于封裝、掩膜等方面。
而在資本支出方面,黃仁昭重點介紹了對先進制程的投資,他表示,用于3納米、2納米的研發支出將是先進工藝技術方面投資的重點,設計新的晶體管架構、購買新的設備等都將是投資的主要目標。
關于臺積電未來的全球擴張進程,魏哲家表示,臺積電在美國的產能將實現增長。臺積電正在推進建設亞利桑那州的的半導體工廠,Fab 1計劃在2024年進行N4制程生產,Fab2計劃在2026年生產N3制程。臺積電也在考慮在日本建立新工廠,發展12納米/16納米和20納米/28納米工藝,預計在2024年底實現批量生產。
中國臺灣地區則將布局臺積電最先進的產能,N3產品已經在臺南實現量產,計劃2025年在新竹和臺中量產N2制程產品。黃仁昭表示,28納米及以下制程的海外產能占比將在未來5年或更長的時間內會占到臺積電總體產能的20%或更多。除此之外,臺積電稱正在與歐洲客戶合作,評估建廠的可能性,將聚焦在汽車特殊工藝,重點關注客戶需求、政府支持水平。
至于在不同地區建廠的成本,黃仁昭表示,在美建廠的建設成本約比在中國臺灣地區建廠高出4~5倍。高昂的成本包括根據職業安全和健康法規獲得許可的人工成本、近年來的通貨膨脹成本以及人員和學習成本。
更多信息可以來這里獲取==>>電子技術應用-A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