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鵬汽車牽手大眾汽車、自動駕駛副總裁離職將加入英偉達等一系列熱點,屢屢將小鵬汽車推向熱議的中心。8月28日,小鵬汽車官宣收購滴滴造車業務的消息再次讓業界沸騰。
一早,小鵬汽車在港交所發布公告稱,將以最高58.35億港元(7.44億美元)的總價收購滴滴智能汽車開發業務,包括研發能力和相關資產,并同時與滴滴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利用各自領域的優勢資源,攜手推廣電動汽車和相關技術的快速落地。
最為核心的是,小鵬汽車將基于此次業務收購打造一款A級智能電動汽車,項目代號“MONA”,首款車型定價會在15萬元左右,預計2024年推向市場,年銷量預計10萬輛。
那么,此次收購背后有何邏輯?對雙方有哪些重要意義?
收購滴滴智能汽車業務,給小鵬汽車帶來更多想象力
根據披露的消息,此次小鵬汽車收購滴滴智能汽車業務將以發行股票的方式進行,小鵬汽車將發行占交易完成后總股本3.25%的A類普通股,發行會有24個月的鎖定期。MONA預計年銷量可達到10萬輛,如果連續兩年都能達到銷售目標,會有額外的股權對價,最高的股權比例可以提升到5%。而滴滴通過出售造車業務成為了小鵬汽車的戰略股東。
當然,小鵬汽車為何要收購滴滴的造車業務,以及收購后如何整合,這些備受業內關注。對于這些問題,其實從小鵬汽車官宣的新聞,以及從后續的媒體溝通會可以略窺一二。
重中之重,“MONA”是一個有吸引力的資產。據小鵬汽車方面表示,滴滴在造車方面的完成度已經非常高,“MONA”是一輛準量產的轎車車型,滴滴已經花費幾十億人民幣投入開發。而小鵬汽車這次收購還包括研發、測試設備等資產,同時核心的人員團隊也會加入小鵬汽車。
其次,在收購后,小鵬汽車會繼續完成 “MONA” 全部的量產研發以及部分銷售,“MONA” 的產品會在當前小鵬已有的生產基地生產,供應鏈也是延續過去供應鏈體系以及加入扶搖架構組合一起。且有消息稱,相關數據歸小鵬,滴滴主要從生態上支持出行的銷售和運營,且預期MONA年銷量可達到10萬輛。
同時,通過合作,新品牌車型將與小鵬汽車現有品牌產品形成差異化定位,滴滴也將面向小鵬汽車首次開放全生態賦能,為“MONA”提供包括智能座艙、智駕及共享出行市場等多維度的強有力支撐,助力小鵬汽車在“15萬級”價格區間打造爆款車型,進一步加速自動輔助駕駛與智能座艙技術在全球市場的應用及普及。
此外,此次合作有助于小鵬汽車智能駕駛的規?;?。小鵬汽車會將XNGP作為高等級輔助駕駛用于“MONA”平臺。據報道,小鵬汽車CEO也表示,“兩年多前,我曾經說過15萬級沒有人能夠把智能駕駛做好,同時做好的利潤。通過這次和滴滴合作,我們認為能夠把它以爆款做好。”
最后,小鵬汽車將打入ToB 市場。據悉,“MONA” 只是項目代號,MONA車型是小鵬汽車第二品牌甚至第三品牌的開始,該品牌車型價格為15萬級別,會以ToC為主,兼顧ToB。
所以整體而言,此次收購意味著小鵬汽車將加大力度布局A級車市場,收購后開啟的多品牌戰略,也將為后續銷量的提升,以及智能駕駛的規模化帶來更多想象力。
前方之路不確定性多 滴滴造車計劃正式終結
對于滴滴而言,與小鵬汽車的合作也正式宣告其造車計劃的終結。
但需要明確的是,此次收購的是滴滴的造車業務,自動駕駛業務目前沒有受到影響。
眾所周知,當初為了打造更好的共享出行體驗,2019年11月,滴滴與比亞迪合資成立了美好出行(杭州)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比亞迪持股65%,滴滴持股35%。2020年11月,雙方合作推出了全球首款定制網約車D1。據悉,滴滴參與到了包括整車工程Package、人機工程布置、內外飾造型、整車配置、座椅原型、車聯網軟件架構等的設計。且按照規劃,這款網約車將在未來5年投放近百萬輛。但D1的表現遠遠低于預期,2021年銷量10176輛,但2022年斷崖式下滑至1000輛以內。
2021年就有消息傳滴滴造車,且秘密進行的造車項目代號為“達芬奇”,團隊規模最多時超過1700人,計劃研發一款面向大眾消費市場的A級純電車型,定價在15萬元左右,原計劃在今年6月份發布。結合目前的消息,小鵬汽車和滴滴合作的首款車型應該正是滴滴布局研發的首款車型。
在造車資質的獲得方面,根據路透社去年6月份的報道,滴滴計劃收購電動汽車制造商國機智駿的股份,消息人士透露,這一收購金額將達到10億元人民幣,交易時間最早或將于當月底敲定。不過這一消息后續未有進展,而滴滴造車的傳聞也逐漸沉寂。
更為關鍵的是,滴滴造車帶來的業務虧損也日益劇增,加之造車資質懸而未決,以及量產落地等一系列問題,造車前方之路不確定性很大。
因此,和小鵬汽車的合作,不啻為滴滴給自己的造車項目畫下了一個完整的句號。
或許,叫停造車,滴滴利用自動駕駛與車企進行合作,利用強大的出行平臺資源運營車輛,才是滴滴最得心應手的事,且有助于其將重心放在主營業務以及自動駕駛等創新業務上。
寫在最后
前有集度汽車從造車主體變成方案提供商,后有滴滴智能汽車業務被收購,目前看來,在這一波入場造車的企業中,唯有小米還在繼續前行……
且這兩年來,隨著越來越多新勢力出現“爆雷”事件,以及市場的競爭愈發嚴峻,留給新造車的大門也在緩緩關閉,所剩的門票和時間已然不多了。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點擊==>>電子技術應用-A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