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數據元件與數據金庫打造安全可信金融數據空間
網絡安全與數據治理 9期
韓光,周崇毅,郝東林,劉偉
(中國電子數據產業有限公司, 廣東深圳518057)
摘要: 基于中國電子提出的數據元件與數據金庫理念,數據要素市場被科學合理地切分為數據資源市場、數據元件市場、數據產品市場,實現數據“資源化、資產化、資本化”。安全可信金融數據空間通過搭建多對多的安全可信數據空間架構模型,融合公共數據和社會數據,以信用為手段,以金融科技為抓手,搭建政府、組織、企業和金融機構之間的數據安全流通橋梁,實現多主體在線供給需求對接,支撐數據要素實現安全、高效流通和跨域流通,形成符合經濟學原理的市場化配置體系。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58/j.issn.2097-1788.2023.09.001
引用格式:韓光,周崇毅,郝東林,等.基于數據元件與數據金庫打造安全可信金融數據空間[J].網絡安全與數據治理,2023,42(9):1-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58/j.issn.2097-1788.2023.09.001
引用格式:韓光,周崇毅,郝東林,等.基于數據元件與數據金庫打造安全可信金融數據空間[J].網絡安全與數據治理,2023,42(9):1-5.
Create a secure and trusted financial data space based on data elements and data vaults
Han Guang,Zhou Chongyi,Hao Donglin,Liu Wei
(China Electronics Data Industry Co., Ltd., Shenzhen 518057,China)
Abstract: To actualize the resourceization, assetization, and capitalization of data, the data element market is divided into data resource market, data element market, and data product market based on the idea of data elements and data vaults proposed by China Electronic Corporation. The secure and trusted financial data space implements online supply and demand docking for numerous subjects, realizes the fusion of public and social data, creates a bridge for the secure circulation of data among governments, organizations, businesses,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upports the secure, efficient, and crossdomain circulation of data elements, and creates a marketbased allotment.
Key words : data elements; data vaults; secure and trusted financial data space
0 引言
數據要素化的加速和數據要素市場的不斷完善與成熟,為我國發展數字經濟和建設數字中國注入強大動力。而金融行業目前是數字經濟中對數據要素的需求最大、價值發揮最高的行業。
金融行業挖掘數據要素潛能走在各行業前列。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19—2021年)》指出:“在切實保障個人隱私、商業秘密與敏感數據前提下,強化金融與司法、社保、工商、稅務、海關、電力、電信等行業數據資源融合應用,建立健全數據融合應用機制,實現數據資源有效整合與深度利用”[1]。
在《金融科技發展規劃( 2022-2025年)》進一步就發揮數據要素價值明確:“把握數字經濟發展新趨勢,發揮數據要素倍增作用,將數字元素注入金融服務全流程,將數字思維貫穿于業務運營全鏈條、強化金融創新的科技武裝,數據加持,加快金融數字化轉型步伐,全面提升我國金融業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2]。
《2022年金融業數據流通交易市場研究報告》顯示,按照最保守估計,金融行業年交易量在數百億以上[3]。
盡管金融行業在數據要素化探索上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果,然而,由于缺乏數據確權與定價等基礎性制度改革,數據獲取存在壁壘,數據質量與金融實際需求匹配差異大等問題仍然較突出。數據要素全周期、體系性、安全技術產品創新等方面,仍然存在諸多堵點,尚未取得根本性突破[4]。距離“數據高效流通使用、賦能實體經濟”的目標,仍有較大的差距。
本文詳細內容請下載:http://www.viuna.cn/resource/share/2000005653
作者信息:
韓光,周崇毅,郝東林,劉偉
(中國電子數據產業有限公司, 廣東深圳518057)
此內容為AET網站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