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猜看,熱愛看書的臺灣芯片設計教父,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最近在讀什么書?
答案是,《哈佛教你精通大數據》與《大數據》(big data),這兩本書蔡明介不僅自己讀,也拉著總經理謝清江等主管一起讀。因為“大數據”看起來雖然跟聯發科的手機芯片本業無關,卻是它“品牌”大計的重要基石。
現階段聯發科的品牌營銷,以和客戶共同營銷、推廣雙品牌的模式為主,但下一步將鎖定網絡意見領袖推廣。不僅如此,聯發科的客戶們也開始用大數據來分析消費者的購買偏好,例如屏幕大小、相機像素等等,從而找出最容易銷售的手機“黃金規格”。
蔡明介在內部積極提倡“大數據”,為的就是全面改變外界對聯發科的“山寨”印象。
隱憂:市場認定聯發科就等于山寨
2014年聯發科營收首度突破新臺幣兩千億元大關,在全球芯片設計公司的排名也首次前進到第三名,新興市場的手機芯片出貨量,更創下了100%的驚人成長率。盡管成績單亮麗,但蔡明介心中始終仍有個隱憂,那就是消費者把聯發科與“山寨”畫上了等號。
場景拉到非洲,傳音控股靠著TECNO等三個手機品牌,在中非洲的出貨量還高出全球老大三星(Samsung),2014年總量將近5千萬部,而它每10部手機中,有8部都內置聯發科的芯片,是聯發科在中國以外的市場中,出貨量最大的客戶。
傳音2015年在非洲仍將持續高成長,年增率估計將超過4成。然而,傳音創辦人竺兆江坦言,2015年采用聯發科的比重可能會降低,主因是,聯發科的競爭對手展訊(現并入中國清華紫光公司)在3G的產品進度已經追上來,并且報價比聯發科更殺。
“如果只拚價格,我們一點價值都沒有。”一位聯發科主管無奈地說。
要扭轉這個狀況,聯發科得做展訊做不到的事情,那就是──品牌。
“在非洲,消費者不是不知道聯發科,就是把聯發科跟‘中國山寨’連在一起,”聯發科新興市場柄際業務本部資深處長王中圣說。所謂中國山寨,就是以蘋果、三星熱賣手機為樣本的仿冒機,“打品牌,才能切割這些不良形象。”
改變一:和客戶合作營銷活動
聯發科在2014年MWC(世界行動通訊大會)展開“品牌”之路,經過一年,知名度隨著與聯想等指標客戶的雙品牌(co-brand)合作逐漸打開,“Mediatek”(聯發科的英文名)也能在歐美市場擁有辨識度。
想要進一步推升聯發科的品牌,大數據成了重要的工具。聯發科營銷長羅德尼斯(Johan Lodenius)說,雖然公司的營銷費用是2014年的好幾倍,但金額相對于研發經費仍相當少。因此要用省力的方式打品牌,除了與客戶合作營銷活動外, 也要抓住網絡重要的意見領袖,藉由社交網站等管道溝通。
在2015年的新興市場里,品牌的經營尤其重要。
2015年智能型手機出貨量將比2014年增約15%,但歐美市場停滯,成長全集中在新興市場;這當中又以三大市場──中國大陸、印度、非洲為主。
聯發科2014年在新興市場的出貨量足足比前年大增100%,在這里的市占率也拉高到40%至45%,以數字看,聯發科是最大贏家;但從“價值”來看,卻不如全球龍頭高通。
在聯發科推品牌前,印度、非洲的手機品牌商如果使用高通的芯片,都會把其芯片名稱“驍龍”(Snapdragon)一起秀出,但如果用聯發科芯 片,就只秀 出“四核心”、“八核心”這類產品特性,完全不見公司名稱;“推了品牌之后,狀況改變了,過去一年到處都能看到Mediatek。”王中圣說。
高通中國前首席CIO、現任聯發科技術長周漁君坦言,“亞洲客戶一定要有‘品牌’光環,甚至可以說是一定要洋貨。”
尤其是,高通眼見全球市占率不斷流失到聯發科手上,2014年底開始大打價格戰,部分產品的報價還低于聯發科,高通有“洋貨”又有“品牌”支撐,讓新興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因此2015年的出貨成長預估也相對保守。
改變二:和零組件廠溝通品牌概念
“這就是我們推品牌想要改變的事”,王中圣說。
為了讓品牌的路走得更穩,聯發科也默默做出改變,內部高階主管先是連開60場workshop(討論會),溝通零組件廠到底為何、如何做品牌; 接著是產品 力要能追上高通,“3G時代我們落后(高通)4、5年,LTE(4G)時代的差距只有半年到1年,”謝清江強調,如果產品不到位,花再多錢打品牌也是枉 然。
“太陽神”(Helio)就是這個概念下的產物,為了加深消費者的印象,聯發科未來最高規格的芯片代碼,將會舍棄過去慣用、但不好記的四碼數字,直接稱為太陽神系列產品。
改變三:推動全新手機規格
另一個新做法是CrossMount,這個概念與蘋果Airplay軟件,讓iPhone影音檔案能夠在Apple TV等裝置上使用極為相似,但可分享的檔案不限影音;例如在暗處光線不夠,你的聯發科手機就能呼叫周圍的同伴,一起在你拍照時打亮閃光燈。
這是聯發科、也是臺灣公司第一次試圖要推動一個全新的業界規格。到底有多少手機上下游業者愿意埋單,仍不得而知。但聯發科認為,只有靠著這些“破框”的舉動,才能真正讓它與低階、低價的山寨形象徹底切割。
相較于20多年的英特爾“Intel inside”,或是發展六年的高通驍龍,聯發科在品牌營銷仍有待學習,例如它大手筆包下MWC會場期刊的封底全頁廣告,卻不易精準理解它想傳遞的訊息。
但對臺灣半導體產業而言,聯發科是第一家跨過兩千億元營收的芯片設計公司,也是第一家同時在手機、電視、平板計算機、藍光DVD等領域都是全球前兩名的供 貨商,在中國大陸企業的競爭之下,就看蔡明介如何打造品牌力量,拉開與對手的差距。
【小資料】蔡明介密會馬云,為了阿里手機?
3月第一周,聯發科高層特別忙碌。總經理謝清江率領數十人,第一次大手筆參加MWC(世界行動通訊大會),大大的露臉一番。留在臺灣的董事長蔡明介也沒閑著,他宴請阿里巴巴創辦人馬云,雙方有場秘密餐敘。
過去阿里巴巴是網絡購物平臺,聯發科是手機芯片制造商,雙方交集不多,但現在合作的可能性卻大增。2012年阿里巴巴自創手機操作系統,并推出 “阿里云手 機”,就像亞馬遜(Amazon)推出自家手機Fire Phone一樣。不過未成氣候、一度淡出,2015年2月又以新臺幣180余億元投資了手機品牌“魅族”,后者恰巧是聯發科2014年下半才展開合作的新 客戶,這等于宣告未來阿里巴巴可能靠聯發科芯片,重新進軍手機市場。
這可能是為何2014年9月阿里巴巴在美股掛牌,聯發科能在當時一股難求的配股案中,分配到117萬股額度,是臺灣公司持股最大者,目前潛在獲利約新臺幣6億元。
蔡明介在3月8日臺大征才活動中,還借用馬云說過的“創業要有失敗的心理準備”,鼓勵社會新鮮人先到聯發科這樣的國際公司歷練,才能降低失敗率。
隨著蔡明介進軍品牌市場,讓他越來越關注電子商務和物聯網,再加上這場秘密餐會,替兩大巨頭的交流留下更多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