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披露的消息:由中芯國際(SMIC)創(chuàng)始人張汝京博士擔任總經理、300毫米大硅片項目的上海新昇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重大人事變動:張汝京博士3年任期結束,董事會決定張汝京博士將不再擔任上海新昇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一職。上海新昇半導體的早期投資方代表、同時擔任新昇董事長的上海新陽半導體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福祥,也同時去職。張汝京博士與王福祥先生繼續(xù)擔任董事一職。
據多單位人士消息,此番調整的原因,理由是張汝京博士的任期截止至2017年5月30日到期,到期后不再續(xù)聘。但也有聲音表明,主要來自于目前資方要求盡快量產的壓力。現任主導者張汝京先生過多給中國本土供應商提升良率時間,而導致的新昇量產時間的延長。這是有多著急?目前半導體產業(yè)的國家層面的投資,到底是為了賺錢還是盡量得提升行業(yè)整體的技術水平?
另外,多個渠道信息顯示,本決定之日在上周早些時候,但決定伊始并非張汝京博士和王福祥董事長共同去職,而是資方先提出增加Nabeel Gareeb進管理層,類似雙CEO模式后,張博士與王福祥先生其中一位提出去職,另一位也接著表示去職。
中國半導體產業(yè)發(fā)展至今,很長一段時間如同中國足球一樣,一直處于不斷追趕的地步。由于半導體產業(yè)是一個長產業(yè)鏈的特色,發(fā)展之初乃至至今,都面臨著上游設備、材料的嚴格封鎖(巴統(tǒng)與瓦森納協(xié)議,西方國家對中國實施高科技產品禁運,一般大家都是按照N-2的原則審批,就是比最先進的技術晚兩代,而在審批過程中又拖延一些時間,基本上,中國能夠拿到的技術設備都會比發(fā)達國家最先進的晚3代甚至更長。),對制造工藝形成制約,雖然在工藝上苦苦追趕,但制約的瓶頸仍在,而這些瓶頸,在早期依托學者官操盤的上海貝嶺等投入,已經落伍在目前的時代浪潮里。
中國半導體和中國足球,令小編常常記起的就是兩個人:張汝京和徐根寶。同時,也同樣存在這么另一群人:實權資方(名為專家學者,卻有相當的行政背書,同時,還手伸到企業(yè)的運營管理之中。)以及政府背景的資方。
這讓中國半導體和中國足球,在小編眼里,有著幾分相似,中國足球不用說是被誰的任期內做爛的,中國半導體,也在這些年滲透著多位急功者的影響。
2000年世大被臺積電并購之后,早就已經可以退休的他覺得他有責任提升大陸半導體產業(yè)的技術水平,就義無反顧地來到大陸,并吸引大量他在德州儀器TI的同事和臺灣同行一起來內地創(chuàng)業(yè)。當時他不僅賣掉了在美國的多處房產,把太太孩子都帶到了大陸,連90高齡的母親也一起遷居到了上海。
張汝京博士創(chuàng)辦的中芯國際,不僅在芯片制造層面對大陸貢獻較大,比如早在21世紀初期布局12寸產線,以個人資源,找齊了全美五大教會為他做人格背書,擔保他所說的話都誠實可信,并允諾該國政府中芯的產品一定只用于商業(yè)用途,不會用于軍事用途。2007年12月,中芯順利拿到了45納米產品的生產設備,僅比西方發(fā)達國家晚了1年左右的時間,2009年1月1日,他們又順利拿到了32納米生產設備的出口許可。
然而,半導體行業(yè)特別是制造業(yè)作為需要資金投入較大的產業(yè),需要有國家資金支持,但國資入股,即很難再從西方國家引進設備,而不引入國資入股,卻很難得到國家資金支持。我們很難以想象,是在什么樣的堅持和努力之下,張汝京博士將中芯國際建立并不斷在制程上突破設備的制約封鎖,同時頂住多方壓力布局12寸產線,在剛過去的幾年里,12寸市場的產能早已證明他當初的眼光布局。
除了芯片制造領域,張汝京博士更大的貢獻在于,為大陸半導體產業(yè)培養(yǎng)了眾多人才,現在大陸制造乃至其它領域企業(yè)的高管、CTO/COO/CEO,諸多來自于中芯國際;
同時,張汝京博士還一直有心培養(yǎng)中國本土企業(yè),如果用外來設備,可能立刻量產,用大陸本土公司的設備,可能良率不夠,不斷改進可能需要幾個月甚至1年量產,張博士傾向后者,中芯國際也好,新昇也罷,皆是如此。
而這一切中,老先生并不計較個人利益,無論是中芯國際的股份,還是為了盡早和解放棄在大陸的反訴離開SMIC,或是創(chuàng)辦新昇。張汝京博士更像是產業(yè)的布道者,而非逐利的企業(yè)家。
想起徐根寶,在國足的大體制內退出,創(chuàng)辦足球基地,培養(yǎng)青少年一代本該是落在應該具備戰(zhàn)略眼光的學者官身上的事情,卻要老徐扛著,還不斷面臨資金問題,個人不斷供血基地。
12強賽期間,國足共有顏駿凌、顧超等8名當初根寶崇明基地產出的球員。但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足球急功近利得過分,只有他在重視青少年隊伍,踏踏實實做著基礎的事情。同樣不該急功近利的,還包括半導體產業(yè)。
然而,對于上述的第二點,對于一個上市公司(SMIC),尚能夠理解普通二級市場投資者的心情,二級市場追逐短期利益,大量在財務報表上的折舊導致的報表難看市值低迷是二級市場的韭菜和分析師們難以接受的,很難具備如此的情懷能夠去充分理解。
不怪那些分析師,小編很欣賞很多分析師,但戰(zhàn)術和戰(zhàn)略畢竟是兩個層面,這些宣傳來自產業(yè)十余年經驗的分析師,若真具備戰(zhàn)略眼光,也不至于不在產業(yè)混要到金融行業(yè)賺快錢了。
但對于一個未上市的公司,一個剛剛投入建設的300毫米大硅片項目,正在以創(chuàng)辦人個人的影響力廣納賢才的時期,利用這個項目又可以帶動多少產業(yè)內上下游的中國本土公司一起發(fā)展,遲一點量產,資方,卻竟然奇怪得也坐不住了。 資方求快,到底是要一時的什么呢?
徐根寶崇明辦基地,扎扎實實得事情,卻艱難運作,襄助者寡,因為不賺快錢,是個辛苦的基本功,甚至基地周邊的相關商業(yè)來彌補基地的運營,一度寶爺的個人收入還要貼補進去。而這些又恰恰是當時的中國足球真正需要的。
今年全球wafer短缺,日本wafer大廠Sumco拒絕向武漢新芯供貨,優(yōu)先供貨給英特爾、臺積電、美光等企業(yè)。大陸已經看到硅晶圓的重要性,但是硅晶圓的生產工藝,具體說是生產設備,豈能直接了當海外買買買呢?恰恰因為它重要,才更要盡可能國產化,別人可以斷供wafer,難道不可以斷供設備么?
半導體產業(yè)是國之重器,更因如此,在產業(yè)重點項目上,量產的指標應該偏向于對上下游行業(yè)本土企業(yè)的更多帶動。不知道還會否有博士一樣不計個人私利的虔誠之人專心做產業(yè)的貢獻,但若有對產業(yè)長遠發(fā)展更多的鼓勵和包容,相信還會有更多有志之士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