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缺芯少魂”一直是中國制造業的代名詞。我國空有世界第一制造強國的名頭,在高端芯片上卻一直受制于人,每年進口半導體花費超千億美元,高端技術嚴重依賴國外。去年中興事件發生后,國內企業一時風聲鶴唳,害怕制裁的大棒落到自己頭上,紛紛開始研發電子芯片。
馬云的阿里巴巴重資收購中天微,號稱投入千億研發“中國芯”;董明珠也投資30億協助合肥中聞金泰收購安世半導體,竭力為格力空調尋找“中國芯”。馬云與董明珠堅持做“中國芯”的決心不容置疑,只不過這一切來得有些晚。芯片制造不同于一般制造業,并不會因短時間的巨額投入發生改變,而是需要長期的資金投入,大量優秀研發人員儲備以及正確的研發路線。
國內最成功的的芯片企業華為海思,成立于2004年,經歷15年技術積累,花費了數千億的研發經費,才有今天麒麟系列芯片在手機處理器業界的地位。除了華為海思,其實還有一家國內企業在芯片領域擁有耀眼的成績,它就是有著“芯片國家隊”之稱的中芯國際。2000 年 4 月,張汝京創立中芯國際,從此吹起了中國半導體艦隊啟航的號角。
張汝京,1948年出生于大陸,一歲到就被帶到臺灣,成年后前往美國,在德州儀器前后參與了9個大型芯片廠的建設,遍布美國、日本、新加坡、意大利等地,成為業內公認的“建廠高手”。1997年,在德州儀器工作了20年之后,張汝京提前退休,回到中國臺灣創辦了世大半導體,并迅速做到量產和盈利。
此時,張汝京已經做好去大陸建廠的準備,沒想到世事難料,世大半導體大股東在張汝京不知情的情況下,以50億美金的價格將公司賣給了業內第一的臺積電。張汝京得知真相后,一怒之下出走大陸,在上海張江高科創立了新企業——中芯國際。
中芯國際在創立之初,就立志成為世界頂尖晶圓代工廠。憑借張汝京從新竹帶來的300名芯片工程師,中芯國際以僅晚于西方國家一年左右的時間建成45nm芯片生產線,成為中芯國際快速發展的關鍵。此后十余年,中芯國際先后在上海、北京、天津、成都、武漢、深圳等地建立晶圓代工廠,成為僅次于臺積電、三星、英特爾的晶圓代工廠。
目前,臺積電仍站在行業的頂點上,其領先同行業一檔的7nm 制程技術已經發展成熟,蘋果、華為最新的手機處理器都不約而同地選擇臺積電代工。三星、英特爾目前都還在10 納米、16/14 納米 FinFET 制程上徘徊,距離臺積電也只有一步之遙。再往下就是中芯國際了,雖說中芯國際每年的業務量也不少,可是制程水平還停留在28nm工藝上,落后臺積電3 個代次。
為了追趕國際先進水平,中芯國際特意挖來了此前在臺積電、三星擔任要職的技術大牛梁孟松。在他的帶領下,前幾天中芯國際終于實現了14nm 工藝大規模量產。雖然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不小的差距,但這則消息還是令人振奮。
此外,梁孟松也表示中芯國際正在全力攻關10nm、7nm工藝。去年年中,中芯國際向荷蘭ASML訂購了一臺價值1.2億美元EUV極紫外光刻機,將在今年初交付,屆時,中芯國際將具備7nm制程工藝的全部條件。
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中芯國際會在奇人梁孟松的帶領下,為國人帶來更多驚喜!